影视传媒学院“学四史·明担当”电影党课精彩开讲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6-19浏览次数:1346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牢记党的使命和初心的重要途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引导青年学生学好“四史”,6月17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邀请了建党70周年献礼片《开天辟地》的编剧汪天云教授带来了一场以“学四史,明担当,青春告白祖国——从《开天辟地》的创作谈起”为主题的党课。影视传媒学院青年教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负责人赵宜担任主持人。

“当时我们只是怀抱着很朴素的情感”,在谈到创作《开天辟地》的初心时,汪天云教授这样说道。当年,汪天云教授应浙江省影视协会的邀请到嘉兴南湖进行演讲,讲完之后与同行们在南湖的游船上聊天,便是在那样的场景中,诞生了创作《开天辟地》的想法。这部同中国共产党一样,“诞生”于南湖游船上的电影,创作至今已过去近30年,但不论是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还是在专业领域方面都依旧有其重要价值,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才能更好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谈及面对史实与艺术创作如何平衡时,汪天云教授始终强调“实事求是”四个字。首先,电影创作应全方位立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背景进行展开,同时融入文学、历史、哲学各个领域的内容,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其次,剧本的创作应始终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结合,要善于运用唯物史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认知历史,要注重历史与当下、未来的内在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这其实也是当下学习“四史”的重要意义,国家和民族的今天来之不易,青年一代应该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继承与发扬。要善于总结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史进程,才能为进一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思想动力。

在互动环节,面对学生提出的从《开天辟地》的编剧到《攀登者》的总策划,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环境有些什么变化时,汪教授说从《开天辟地》创作到现在的30年间,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是一种刚需,这对于从业人员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结合当下的创作环境,汪教授寄语影视传媒学院未来的影视人们:“艺术创作可以有经验产生,但永远是不会被经验说服的。他鼓励大家既要立足于现实题材进行艺术创作,也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 《开天辟地》的创作就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思想解放、改革创新是第一要素。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发展的成果,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一部《开天辟地》,展现了汪教授一代人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腥风血雨中创建共产党的致敬。影视传媒学院的青年学子和汪教授一道在追寻《开天辟地》的创作过程不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中领悟历史担当、家国情怀与责任信念,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努力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一堂电影党课,以特别的形式突出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当下青年学子回顾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价值所在。汪教授的讲述更是让党员学生们深刻地理解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后,影视传媒学院将继续发挥各学科优势特色,切实提升“四史”学习教育实效。

  

学生感悟:

吴晨曦:“《开天辟地》以五四运动至中共成立为背景,大部分情节尊重事实、还原史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感染和震撼。在听了今天的党课之后,我更加明白,作为青年后浪,我们确实应该学习伟人的精神,了解四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张子墨:“电影是短暂的,但留给我们的震撼却是无限的,这节党课让我了解了《开天辟地》背后的故事,也更深刻地了解了建立中国共产党背后的艰辛。中国的发展期待着我们这一代的努力,我们应该立足历史,同时不断更新思想,积极创新!”

霍维佳:“汪教授对影片的解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百年新中国的宏伟长卷,革命的航船已经在惊涛骇浪中成功到达彼岸,而我们哪怕只是一朵小小浪花,也要齐心协力去往更广阔的未来。”

  

(供稿、摄影:影视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