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学生与红色经典距离遥远,怎么“破”?这场研讨会聚焦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的“破局”之道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5-31浏览次数:31

来源:第一教育 2023年5约31日

标题:学生与红色经典距离遥远,怎么“破”?这场研讨会聚焦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的“破局”之道

记者:袁曼舒



“有一次我在小学听课,老师讲长征时提到红军吃草根、吃树皮,有同学举手提问:‘为什么不让他们带一点巧克力呢?’”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谈到语文课堂中红色经典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时,举了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例子。


当学生的生活经验远离红色经典的时代背景,如何打破学生与红色经典之间的“情感隔膜”,在语文学习中汲取中国革命文化的养分?


今天(5月31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承办,上海中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文化自信与时代使命——双新背景下红色经典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研讨会”在上海中学举行。多位高校专家学者、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教师同场论道、观点碰撞。


研讨会现场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致辞中指出,语文学科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在落实。要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想的课程”,转化为课堂中“实施的课程”,最终成为能让学生接受的“得到的课程”,让红色经典中蕴含的精神和思想真正沁入人心,亟需进一步探索。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致辞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在致辞中谈到,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文化自信与时代使命是党对教育提出的重大课题,是“双新”背景下教学的重要内容,红色经典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在建立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致辞


“大家都知道上海中学出了57位两院院士,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上海中学还出了34位烈士。”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在致辞中对学校的“红色历史”作了简要介绍。他谈到,上海中学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储人才,备国家之用”的办学宗旨。2019年,上海中学成为“双新”国家级示范校之后,围绕“双新”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他深感语文教师要站好讲台并不容易,并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致辞


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畅主持。


红色经典教学要从审美着手


说起语文课本中的红色经典,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沁园春·长沙》。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倪文尖谈到,《沁园春·长沙》既有思想政治上的育人作用,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愿景,还能培养学生想象与移情的能力,这是学生开展文学阅读的重要起点。据此他提出,红色经典教学一个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这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互文性阅读进行落实。


“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政课,红色经典教学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唱赞歌、学榜样。”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煜晖提出,红色经典教学要讲究“审美”,主要任务是在文学欣赏中渗透思政教育,以达到以文化人、入脑入心的目标和效果。红色经典教学还要讲究“思辨”,既包括艺术和审美层面的思辨,也包括思想与观念层面的思辨。直面作品的艺术缺陷,有助于提高新生代红色话语质量。


“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需要招聘讲解员,假如你的同学要应聘,请帮助他梳理有关材料,一起练习讲述其中的英雄故事和革命事件,保证他符合招聘要求。”谈及如何在红色经典教学中进行情境建构时,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什么样的情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红色经典之间的距离?他提出了三个标准:一要符合学生生活经验,二遵循学生阅读规律,三要服务于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


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申宣成从文化诗学的角度分享了红色经典教学策略。他提出,从广义上来说文化诗学是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化系统中进行审视和研究的学科,具有互文性、现实性、跨越性等特点。具体到红色经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跨文本、跨学科的学习策略,增强教学的想象之趣、反思之趣;将审美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审美之趣、诗意之趣;通过生活化、个性化表达,增强教学的生活之趣、探究之趣。


《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秀玲看来,这些人物因为展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交织、斗争,而真实可爱、可亲可敬。她提出,红色经典教学要以“真实”动人。教师一要讲真实的故事,传递真实的感受,构建真实的阅读体验;二要结合文本,挖掘人物最真实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三要区分真实与虚构,还原时代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叶丽新在评议中谈到,红色经典教学一要教作品的艺术表现,二要教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至于如何教,她提出红色经典教学需要文本之外的资源,可以是补充的文本资源也可以是场景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互相参照的阅读中去感受该篇文本的艺术特点又或是值得商榷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资源的运用来还原时代,让学生经历现实与时代之间的“往返”。她指出,教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困惑。


主题发言环节上半场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主任詹丹主持


“思辨是亲近经典的最好方式”


四川省高中语文教研员段增勇提出,红色经典文化的当代价值应聚焦信仰教育。在他看来,红色经典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与当代教育价值。而信仰教育是一种给人希望、引人向善,能够让心灵获得安顿、让生命重获新生的教育。他提出,红色经典的教育精髓在“人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人民观”“人民性”。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余党绪认为,思辨是亲近经典的最好方式,红色经典也不例外。在红色经典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搭建思辨的框架?他提出,通过“母题阅读”关联红色经典与文化传统、探究红色经典的思想个性与艺术个性,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母题的探讨有助于学生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精神的发育和成长。


山东潍坊中学高级教师章娟介绍,潍坊中学充分挖掘地域和校本红色资源,与统编版教材相融合,设置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典型任务,例如撰写烈士报告文学,设计红色研学线路并撰写沿线宣传板内容等等,并通过量规元素和评分权重的设定,评价学习行为、态度和结果,突出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为促进革命文化单元的学习提供有效路径。


“我在教《与妻书》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林觉民的选择对民族和国家负责了,但是不是对家庭没有负责?”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高翀骅在评议谈到了她的一段教学经历,这让她意识到学生与红色经典之间的隔膜,不仅来自于时空之隔,还来自于学生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非常有限。她提到,教师突破原有认知的局限去思考自己的使命,但这不代表否决学生们的感受,而应在学生们提出各种问题时,和他们一起去思辨、去思考,一起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题发言环节下半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郑桂华主持


红色经典教学最终要回归自我反思


研讨会上,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柳怡汀带来《党费》群文阅读展示课。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党费》《荷花淀》《小二黑结婚》中的相似情节,思考作者塑造这些“农村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领悟红色经典小说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内涵。


《党费》群文阅读展示课


上海市三泉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周月琴带来《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学展示课。她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自主规划、交流讨论、回顾总结等环节,学会规划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思考过程。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教学展示课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正高级教师范飚、曹刚对展示课作点评。


在论坛环节,来自三所学校的语文教师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实践经验。


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汪妍介绍,上海中学整合现有的教材资源、实践资源、德育资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问题、真实感受,努力拉近红色经典和同学的距离。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语文教师姜丽介绍,围绕课程标准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学校语文组开展了以“星星火·殷殷雷——品读红色经典赓续精神血脉”为主题的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蕴含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上海政法学院附属青浦崧淀中学语文教师刘璐璐介绍,学校分年段、一体化地设计了序列化“红色经典马拉松”课程,为学生打造移动式、沉浸式红色经典阅读课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语言素养。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正高级教师王岱、昆明三中正高级教师周丽蓉、黄浦区教育学院正高级教师邓彤对论坛环节作点评。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主任詹丹教授对研讨会作总结。他提出,红色经典教学要思考四个范畴的问题:一是时代的范畴,现代意义的革命文化中必然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因子积淀,既有传承也有发展;二是思想的范畴,革命信仰是红色经典教学绕不开的话题,信仰与思辨如何结合需要探索;三是课程的范畴,教学要在课程范畴中思考如何照顾红色经典文本本身的特殊性;四是主体的范畴,不同身份、带着不同的目的的主体介入文本的方式是不同的,而红色经典教学最终的落脚点都要回归到主体的自我反思。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主任詹丹教授作总结


展示课、论坛、总结陈词等环节由上海中学党委副书记樊新强主持。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Fwz5_wEPdT0gnpSWiwH-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