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04-16浏览次数:598


4月14日,以 “保障劳动幸福,彰显社会主义精神”为主题的“第三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2018’关于劳动的哲学、伦理学及跨学科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在校会议中心开幕。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解超教授、《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我校副校长柯勤飞、我校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教授主持。本次论坛由我校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哲学与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期刊社和青年学报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会。

 

开幕式上,柯勤飞教授代表学校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她指出,劳动问题是一个人人相关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话题。以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为代表的团队,近年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连续的论坛举办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劳动问题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话题,又是一个新时代的新课题。值得学者们认真地去进行深入研究。

  何云峰教授介绍了前两届论坛征文精选出一部分优秀文章,编辑成《劳动哲学研究》第一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情况,也介绍了本届论坛的筹办情况。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40多篇,数量多质量高,呈现出研究视域越来越广泛,跨学科性更加凸显,研究方法展示出多样性等诸多特点特征。何云峰强调,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构建人人可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幸福的体制和机制”,第二届论坛的主题是“尊重劳动,实现劳动幸福”,本届第三届论坛的主题主要围绕“保障劳动幸福,彰显社会主义精神”进行。三届论坛均是围绕关键词“劳动幸福”来展开的,这反映了论坛主办方力图确立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劳动话语空间。发扬诚实的劳动创造精神,尊重所有的劳动创造,让劳动创造成为快乐和充满享受的过程,这些对幸福劳动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应有的精神品格。 

陈学明教授作为学者代表在其致辞中,对以何云峰教授带领的团队对劳动问题富有成效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就如何进一步深化该问题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他指出,研究劳动、研究劳动者一定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宽阔的理论视野,希望能够对马克思及以后的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劳动问题研究的思想予以广泛吸收,对非马克思主义者,古今中外对劳动研究的许多思想也要予以吸收,成为这项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底蕴。劳动问题研究一定要更加接地气,要抓住热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不回避现实问题。除了理论研究外,劳动问题的研究应该走出校园和书房,进行一些实证调查,了解中国现状、世界现状、劳动以及劳动与资本关系现状。同时,学者对劳动问题的研究还应该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建议,将理论转化为亮点,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他殷切希望这项研究成为一个更大的平台,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人士踊跃参与。

周智强代表报刊界,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劳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研究资本离不开研究劳动,研究劳动离不开研究资本。劳动创造世界同时也改变人,这是深刻的哲学命题。要研究劳动史、劳动本体论,同时也要研究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怎样改变世界、改变人。还要注重研究异化劳动。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提出“劳动人权”的概念,极大地转换了对劳动问题的研究视角,这有助于我们对劳动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有助于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对劳动予以重新审视。特别是要研究怎样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去重新思考劳动的问题。过去的劳动主要是创造财富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今天则不仅是温饱问题或简单地供给问题。劳动幸福不仅涉及收入高低问题,同时涉及到公平正义的问题,分配问题,自由劳动等。他建议,在何云峰教授提出的“劳动人权”概念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结合中国基本国情,结合劳动与资本新形态,凝聚社会共识,集合各方研究力量,创造性地把劳动问题研究推向新时代的新高度,用崭新的研究成果谱写现实版的”中国劳动人权宣言”。 

解超在致辞中指出,以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近年来对劳动问题开展了富有成就的系列研究,使学界对劳动问题的哲学、伦理学和跨学科研究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是话语的基础。劳动权,劳动幸福权以及幸福劳动权都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高频词。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劳动话语也就理所当然应该被重视。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对劳动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体现了劳动话语的地位和声音大小,形成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话语体系。


开幕式后,大会举行了主旨发言和互动。围绕本次论坛主题,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研究员和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分别发表主题报告。何云峰教授认为,劳动幸福是社会主义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精神可以简洁地表达为一个总口号、三个核心主张和二十个基本信条。总口号即“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所拥有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核心主张包括“因劳称义”、“劳有所获”和“让劳动成为享受”,基本信条则涵盖了“幸福衍生:人的一切权利皆衍生于劳动幸福权”、“幸福正义:任何人为损害、限制和降低劳动幸福程度的制度、法规和行为均属非正义”、“幸福优先:尊重劳动是良善社会的第一要义”、“幸福形态:劳动幸福是最高形态的幸福”等二十条。陈学明教授从中共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入手,指出应该基于人的本性来回答什么是美好生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在于劳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进而,陈学明教授认为美好生活的核心就是劳动的幸福。


在主旨发言的环节,孙春晨研究员对劳动幸福观进行了伦理思想史的考察,他从社会史的角度,讨论了劳动幸福观的发展变化。鲁品越教授则提出了理解劳动幸福的三个层次,首先是自然层次,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其次是主体与客体关系层次,体现在劳动过程中;最后是价值层次,劳动幸福的价值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得到实现。

论坛的开幕式和大会主旨发言,由超星数字图书馆进行了现场视频网络直播,吸引了数千人在网上远程“围观”。

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从多元化、多视角、跨学科角度,共同探讨相关的劳动问题,诸如劳动人权与劳动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研究问题、劳动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互联网与现代科技发展与劳动价值反思问题、劳动精神与劳动文化问题等等。

论坛主办方还特别安排了参会的学术报刊界代表进行了同行交流。交流中,分别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财经问题研究》、《云梦学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青年学报》、《工会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的主编和编辑代表在会上进行了深入的互动。

在随后举行的学者与学术期刊面对面对话环节,作者和编辑之间的互动也十分精彩。学者们纷纷表示,该环节打破了两者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实现了两者有效的沟通,既方便学者有针对性地投稿,也有利于学术期刊收到更多优质文稿,互动内容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响。

经过深入的学术交流,第三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落幕。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主持。本次论坛紧扣新的时代特征,从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对劳动问题的认识。同时,随着对“劳动人权”的深入讨论,更多相关的学理问题和实践问题得以凸显,相关研究不断展现了学术活力。这代表了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理论兴趣,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魅力。

据悉,“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等人于2016年12月首先发起的,每年举办一届。目前,该论坛已经在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活动品牌。第四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将于2019年4月中旬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即日起开始征稿。

  

(供稿: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作者:生蕾、吴荣    摄影:薛峰、李嘉君、王绍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