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头版报道):就业指导何以与学生双向奔赴? 不止于毕业时的“临门一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7-18浏览次数:133

来源:青年报(头版报道) 2023年7月18日

标题:就业指导何以与学生双向奔赴?  不止于毕业时的“临门一脚”

记者:刘昕璐


就业的落实,终究需要双向奔赴。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校园招聘会。


从刚刚入学到穿上学位服在毕业季里拍下照片,就业问题到底应该何时开始上心,才能让求职路走得更顺畅?

连日来,青年报记者多方采访发现,大学生就业早已不再是个人和就业部门单打独斗的时代,它更是一个“协同作业”。从大一入学起,就业的引导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存在,而不仅仅是在毕业季助力毕业生时的那“临门一脚”。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李蕙兰

学生一入学就业指导和服务就已启程

“印象里参加了几场招聘会,也都投了简历,但最后还是论文导师帮助我找到了工作。”经历考研复试、调剂双双失利,这个四月,在松江大学城就读的大四毕业生魏心怡急匆匆地加入求职大军,留给她的求职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多月,她必须要用最高效的方式找到工作,对她来说,论文导师的就业资源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帮助自己就业。

学习语言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赵同学由于不满意实习工作,她自己尝试投了多次简历,最终都石沉大海。每隔一周,辅导员都会打电话询问她的情况。“我也觉得就业这件事主要还是看自己,以及周边同学、老师的帮助。”这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2023届硕士毕业生小贺的观点。

相较于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在学生成长就业的过程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东华大学毕业后留在松江大学城担任辅导员的李老师表示:“因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辅导员都是长期动态跟踪的,我们应该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而学生也会更加信任我们。”

实际上,即便进入7月,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在高速运转,持续更新着招聘资讯,其中包括了企业、事业单位、实习等各方面信息。他们很少会主动联系学生了解情况,而是基于数据与普遍现象来进行就业指导,但官方化的口径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到距离感。

“其实,从学生一入学,我们的指导和服务就开始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哲说。

陈哲介绍,学校就业中心统筹开展全校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等各项事务的服务、指导与管理工作,将就业引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通过生涯课程、生涯实践的多角度支撑,多样化网络资源时时伴随等,不断完善全程化、多维度的生涯发展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的生涯成长能力,鼓励毕业生与祖国同向同行。

同时,就业中心作为校部机关部门,积极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做好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就业中心在学校层面发挥统筹资源的职能优势,开设各类有助于学生个体生涯发展的服务,例如生涯规划课程、生涯发展咨询、生涯成长测评等,让生涯教育和职业规划伴随学生成长。

如今,推动毕业生就业早已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单打独斗”完成的工作,更是学校、院系、职能部门多部门联动、多环节协同的重点工程。陈哲说,就业中心需要主动出击,了解学生所需所想,了解学院需要的支持,从而在学校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活动。“我们的‘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和‘选调生训练营’,与学院合作组织的‘就业引导实习实践’,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的核心通识选修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都可以让学生早早从中有所启示和收获。”陈哲说。

辅导员日益成为重要桥梁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蔡琼霞的手机里有许多微信群,其中一个是“2023、2024届毕业生就业群”,人数多达145人。每年二、三月份,这样以辅导员为主要推送、沟通对象的群就要重组了。“应届生和下一届毕业生辅导员都会拉好微信群,在日常发送消息给各位辅导员,便于辅导员再针对性地将消息告知学生。”

蔡琼霞说,在日常,学校会制定年度访企拓岗专项活动方案,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各学院也在进一步加强与专业对口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双向赋能,搭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实验室,从而通过精细服务,精准对接,搭建更有效的就业市场招聘平台。学生辅导员再通过人员熟悉等优势,将信息点对点推荐给学生。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招生就业处,这个暑假也依然忙碌。2023届毕业生离校后,招生就业处已经马不停蹄地开展“毕业生离校未就业专场招聘会”,并开辟“岗位蓄水池”,面向未就业毕业生建设运营9个就业信息直通微信群,持续点对点推送就业信息,确保岗位推送精准性。在推进“一生一策”的过程中,招就处推出了“离校不断线”的个体咨询服务,辅导员也成为中间重要媒介,齐心助力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

同样,上海海关学院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促就业格局,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护航学生综合发展,助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辅导员李老师表示,打破信息差很重要。她建议,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需要更多“下沉”,定期深入到学生内部了解情况,直击痛点、对症下药;面对不同就业困局,及时发布有效应对方式。

[支招]

学生要主动出击摆正求职心态

就业的落实,终究需要双向奔赴。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对毕业生的调研问卷得出,当下,校园宣讲会仍然是大学生求职的主要渠道。学会用好校内资源,就业资讯就不怕少。

来自复旦大学的小姿曾参加过本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对接的“西部计划”,硕士一入学,她便开始关注学校就业办的资讯,今年研二实习的招聘信息就来自复旦大学就业办,“直接、迅速地找到招聘信息,这对我来说很方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这类商科院校,近年来前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互联网相关服务业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同时,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兴起,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如成为独立撰稿人、旅游线路定制顾问、自媒体运营从业人员等。

就此,上经贸大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居怡向学生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积极的心态关注经济社会中真实的发展和变化;二要主动出击,逐步做好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心态转换,关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院的相关教育、指导和服务资源,与之取得连接;三要打牢基础,通过深度思考持续培养自身的思考力、判断力和创造力,用好学校的微专业、辅修专业等学习资源,用‘数字+’‘人工智能+’等给自己构筑宽口径的知识基础;四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专业实践活动、专业竞赛和企业参访、见习、实习项目等,增加对外部就业环境的认知,提升职业胜任能力,在实践中加深自我认知、增强就业竞争力。”

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努力打破藩篱,学生也需要“主动出击”。从进校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了解本专业未来发展动向与职业前景,搭配第一课堂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目标,探索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