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获批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12-30浏览次数:666

  

12月29日科技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填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包括我校申报的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生态系统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金泽野外站)在内的69个野外站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我校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成功获批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生态绿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环境协同管理、联防联治是强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研究和综合治理是示范区建设成功的关键。金泽野外站在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程国栋院士的精心指导下,从筹划,论证,取得上海市支持,到获得国家批准,历时超过一年半,得到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处,以及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青浦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城市环境研究所等多个单位的支持和指导。

金泽野外站坐落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地带青浦区金泽镇大莲湖,由工作基地、青西野外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碳通量观测塔、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以及大莲湖、练塘、章马村和南月圩四块森林大样地等构成。工作基地由会议室、办公室、实验室和宿舍等组成,可以提供30位师生住宿。野外站下设遥感与大气、生态与环境、大数据与可持续评估等三个研究室,团队成员40余人,以及20多位博士生和硕士生。

遥感与大气研究室聚焦土地、大气、水文和生态等的监测和评估,进行对地观测、遥感反演、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等研究,重点研究多源观测与数据同化、遥感反演与模型构建、区域气象因素估算与局地气候模拟、城市扩展与多智能体识别、城市能源消耗监测与评估、遥感图谱认知与计算等方面。

生态与环境研究室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揭示碳氮耦合机制对氮沉降的响应原理,阐释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调控机制,探明典型和新兴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效应,为全球生态系统CO2源、汇模拟研究提供点位信息,为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系统演变提供基础数据。

大数据与可持续评估研究室综合大数据分析、物质和能量流观测、社会调研和模型模拟等手段,揭示区域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间的级联关系,洞察区域可持续发展轨迹,识别影响“人-地耦合系统”的关键要素,为推进示范区建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SDGs的中国样板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目前金泽野外站已经和即将开展的观测项目有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模拟大气氮沉降实验平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观测、典型和新兴污染物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观测、无人机遥感实验观测,以及示范区可持续遥感调查和评价等研究项目。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围绕国家目标,根据科学前沿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开展基础研究、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不同类型科研基地功能定位,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共分三大类进行布局建设。其中,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包含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包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包含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供稿、摄影:科技处、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