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这部360万字的史料集成里,记录了苏州评弹的前世今生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05-28浏览次数:189

来源:新民晚报 2018年5月28日

标题:这部360万字的史料集成里,记录了苏州评弹的前世今生

记者:徐翌晟



苏州评弹被誉为曲艺的兰花、江南的明珠,2006年苏州评弹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60万字之巨的三卷本《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近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昨天在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进行的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也是该书项目的首席专家唐力行告诉记者:“苏州评弹在传统史学中没有一席之地,没现成完整的资料,一般都只能在地方志、碑刻、报纸、口述史、回忆录等等当中收集得到而成。新民晚报从建国后就大量登载评弹信息,其中包括了我父亲唐耿良的内容。这本书中许多建国后的资料就来自《新民晚报》。”

徐佳和 摄.jpg

图说:《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摄

评弹的历史研究对于新时期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所收录的360万字资料,是从一千多万字文字资料中精选而来。资料的积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上个世纪末,唐力行教授的父亲、评话艺术家唐耿良先生开始撰写回忆录,唐力行在协助整理的过程中,出于一个历史学工作者的习惯,对回忆录中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以核对,几年下来积累了可观的资料。唐耿良先生对于这些资料深感亲切,嘱咐唐力行要将资料进一步扩充,使更多评弹人的历史能够留传下来。

唐力行教授.jpg

图说:唐力行教授 官方图

2002年,唐力行到英国参加社会文化史会议,与会学者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思维定式,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范畴。“从那次会议以后,我确切地感觉到社会文化史研究是国际学术的前沿。从苏州评弹这一地域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江南社会,是一个尚未开拓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留下的信息、符号如能跟通常意义上的历史结合起来,那么当代人所重构的历史,可以更真实、更接近当时历史的原型。同时,这也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特有视角。”从2004年开始,唐力行组织起一支学术队伍专门从事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学术研究。“评弹有着如此强大的传播力,一是评弹脚本多源于市民文学,历代文人也有为之书写或润色者,如清代女弹词作家邱心如、陈瑞生等,近现代文人平襟亚、陆澹庵、姚苏凤、陈范吾、陈灵犀等。二是说书人与听众面对面交流,说书人从听众眼神、表情及对书情的反应中可以感受到评弹的优劣。”唐力行说。

201.jpg

204.jpg

图说:书中内页 官方图

评弹艺术深刻影响着江南人的性格、社会风尚和价值伦理。社会变迁也影响并制约着评弹的盛衰。《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分为三卷,上卷是传统时代的苏州评弹,中卷从建国初到60年代中期,下卷经历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以丰富多元的史料回应了苏州评弹研究存在的三个终极问题:苏州评弹是什么、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以苏州评弹的新资料研究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新问题。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下,展现了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互动的极其丰富的历史画面。


链接地址: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391745.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