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同上思政金课 共学抗疫精神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11-17浏览次数:193

来源:青年报 2020年11月17日 头版报道 版面头条

标题:同上思政金课 共学抗疫精神

记者:刘昕璐


昨天上午,在上海师范大学,《我在湖北》的学生作者和老中青三代名师同上一堂抗疫精神思政“金”课。围绕抗疫精神和家国情怀,上师大师生谱写出动人诗篇,100篇疫情期间身在湖北的师生写下的亲历文存《我在湖北》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近日,围绕《我在湖北》抗疫精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校党委高度重视,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书中涌现的生动故事和先进事迹,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勇担家国使命。

■04

“我们平时所仰望的遥不可及的英雄,战士与白衣天使,其实,他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也有脆弱和胆小的时刻。只不过他们都在成为英雄的路上不断成长……”在讲台上与同龄人这样分享自己亲眼目睹战疫故事的是上师大商学院的谭祎炜同学,她也是《我在湖北》的学生作者。昨天,在上海师大徐汇校区的校园里,以青年视角青年话语,《我在湖北》的三名学生作者和老中青三代名师一同走进思政课堂,同上一堂抗疫精神思政金课。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学生们的分享

那是亲眼目睹的光辉

这次的思政课堂上,由周中之、张志丹、郭力源老中青三代名师领衔,三位“青年有责·同心战疫”宣讲团成员谭祎炜、谢誉、吕焕上台共同开讲。

“从上海回到湖北的几个月,我慢慢感受到这场疫情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学生谭祎炜记得,大年三十夜,作为当地医院ICU重症监护室主任的父亲毅然踏上了离家的路,奔赴前线。得知消息之初,谭祎炜瞬时还是难免失落,平时听多了“舍小家为大家”,但真正发生在自己身边时,她才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深情、不舍与担忧。

随后的一个多月里,谭祎炜再也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每天视频里看见的是,常常裹着严实的防护服只露出一双疲惫眼睛的父亲。“我内心也有过自私的想法,想让父亲当一个逃兵。但这些时刻会被更坚定的信念和使命感冲刷掉。因为还有更多正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们需要他。”谭祎炜说,除了父亲,牵动着一家人心的还有自己的姐姐,她是武汉一线的一名护士。通过家人的战疫故事,潭祎炜感到,点点萤火,汇成星河。在成为“英雄”的路上,大家都在不断成长,不断克服自己,跨越难关,努力为我们撑起一片天。

来自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7级应化2班的谢誉说,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流感罢了,没想到这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们滞留在湖北整整三个月。

当电视里开始滚动播放全国各地支援武汉、支援湖北的新闻,慌张的心慢慢冷静,谢誉说,她相信一定会平安度过这场疫情,就如同12年前,汶川那场地震一样。“除了自我隔离,我还能做些什么?”她叩问自己的内心。

2月7日,当地村委会正式向村内召集志愿者。谢誉决定加入,父亲很支持,母亲坚决反对。为此,谢誉和母亲谈了很久。母亲终于同意了。2月10日,谢誉开始志愿服务,为疑似患者及陪同家属提供就餐,为志愿者们和前来支援的医护工作者们提供伙食保障。在志愿服务的间隙,她在村内疫情防控的微信群中回答大家的问题,帮助他们正确使用消毒水和酒精等化学药品;同时对网络上传播的谣言进行辟谣与解释,缓解他们焦虑的心情……

师长们的点评

抗疫故事是最好的教科书

昨天站上讲台的三位学生都是《我在湖北》的作者,他们和其他数十位师生一起,在疫情期间写下在湖北的亲历文存。绝大部分作者是95后,还有38位00后,在重要的历史时刻,为当下定格,为历史存真。

最近两周以来,围绕《我在湖北》抗疫精神思政金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师大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我在湖北》书中涌现的生动故事和先进事迹,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师生“四个自信”。

“抗疫中的志愿者面对生死不畏惧,面对险阻不退缩,慷慨前行,谱写了绚丽的时代精神之歌。在志愿者身上体现的是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现场,全国优秀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中之着重结合志愿者服务,阐释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意涵。他勉励广大青年学子,要知行合一,自觉投入志愿服务。

教育部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着重围绕抗疫中的制度优势,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与在座的广大学子进行了交流和分享。上海市思政课比赛特等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郭力源则结合抗击疫情中我国的国家制度优势和青年的使命做讲授。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0-11/17/content_11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