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上舞两大掌门人聊“上海交响”、“永不消逝的电波”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11-30浏览次数:803

11月25 日下午,音乐学院相继邀请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舞团沪上两大知名艺术团体团长来校举办了两场高水准的艺术讲座,当天的阵阵的阴雨也挡不住学院师生前来聆听讲座的热情。

“光启音乐大讲堂·上海城市音乐文化叙事”第8期、第9期分别由上海交响乐团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团联盟副主席、上海质量协会副主席周平女士和上海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导演、文化部优秀专家、荣获“文华大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制作人兼艺术总监陈飞华先生,分别接受了我校音乐学院宋小璐副教授和我校舞蹈团艺术总监、音乐学院艺术实践部主任苗小龙的访谈。

周平围绕上海交响乐团的“前”“事”“今”“申”,与音乐学院小音乐厅的现场师生畅聊了上海交响乐团百余年辉煌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其作为城市交响乐团的社会文化使命及其与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她本人20年从业生涯中的工作信念和生活感悟。从初进乐团担任谱务员到如今掌管运营整个交响乐团,周平团长见证并参与了上海交响乐团发展为“国内顶尖、亚洲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这一高规格乐团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与上海交响乐团追求变化和创新的理念以及周平所坚持的人生信念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周平是我校音乐学院的杰出校友,本科和研究生均在此就读。2000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交响乐团成为谱务员,在此岗位上勤恳工作一年后,她进入了乐团办公室,开始负责节目策划、演出沟通、外事等综合事务;此后又先后在推广、媒体、教育等不同部门任职,直至2014年成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谈及角色的不断转换和身份的华丽蜕变,周平坦言: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认真工作后会发现机会无处不在。在校的学习经历和毕业后的人生经验都会在工作中沉淀、展现。她非常感谢这段经历,这让她对整个行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充分的了解,以至于现在遇到问题时能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和预测。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周平认为“persistence”(坚持)和“passion”(热情)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坚持当前所专注的事情,注重完成事情的过程并对此倾注全部热情,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意,并创造出新的惊喜。她的成长经历值得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楷模。

同时,周团长的讲解也让师生们了解上海交响乐团的辉煌历史和广阔前景,感受到了上海交响乐团与世界和这座城市之间的独特交流方式,及其作为上海乃至中国交响的荣誉“名片”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自上演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甚至备受追捧,一度成为“电波”现象,这引发了学界与与艺术界的众多思考。陈飞华团长在谈到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饶有兴致地与大家分享了该剧的创作初衷与创作过程。他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专属的城市记忆,也就是其历史文化。在创作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时,会先确定其“主题”和“选材”。一部好的作品,其艺术思想、艺术观点、艺术风格是第一位的。同时,文化和包括舞蹈在内的各类艺术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针对该剧描述的故事情节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融入了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載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以高度凝练的舞蹈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情节的紧张与悬念,再现了革命斗争年代里在隐蔽战线坚持斗争的人民英雄形象。

上海歌舞团的创作需要体现出上海的文化风貌,这就涉及到该团舞蹈创作需要独具特色的美学定位——由“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三者共同引领,艺术创作样式有着鲜明的审美标准、特定的价值导向以及对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典范的不懈追寻。

陈团长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与执着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学生,他希望并且相信我校音乐学院舞蹈系的学生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不负韶华,将来一定会取得骄人的艺术成就。

  

(供稿、摄影: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