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理论前沿与上海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06-21浏览次数:717



近日,由我校商学院和上海市经济学会城市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球城市理论前沿与上海实践系列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市政府法制办、市委党校、社科院等高校、研究机构,和解放日报、《城市发展研究》杂志编辑部等业界专家、学者们汇聚我校,就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构建与全球城市营商环境优化问题展开了热议。


会上,“构建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的思路研究”课题负责人、商学院黄国妍副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与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相比,上海在全球科创中心的地位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不但与卓越全球城市存在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北京、深圳,而上海金融市场门类完善、金融机构多元,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体系最齐全的金融中心之一,那么上海具有国内最为庞大的银行体系、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有力的金融政策支持,但为什么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创新能力呢?上海需要打造什么样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呢?课题组提出有效的科技金融支撑应该是金融渗透到雨林型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不同层次的创新主体提供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满足创新主体的多元科技金融服务需求。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圈下,科技金融服务业与各个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和创新因素之间组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链,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动态演进的相对平衡状态。课题组初步总结了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存在的突出问题,即科技金融供给没有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金融服务需求,突出体现在科技金融供给侧的“短板”与需求侧的“痛点”。由于科技金融供给侧存在的短板,如上海科技信贷“惜贷”现象、资本市场断层、风险投资相对薄弱、金融科技尚未有效发挥对科技金融的协同作用等原因,没有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主体生命周期各个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需求,尤其是没有有效解决科技金融需求的几个痛点—“最先一公里”、“断层期”和“最后一公里”的融资约束问题。目前上海离良性循环有效运转的科技金融生态圈尚有差距,上海需要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与上海金融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科技金融生态圈。课题组初步总结梳理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分析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内涵与特点;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剖析,梳理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发展模式和演进经验,总结良好科技金融生态圈的构成要素与运作机理,探索建立科技金融生态圈的评价要素及指标体系;第三,评估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与现实瓶颈,提出构建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的主要思路、路径选择与具体对策。

“国内外营商环境比较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商学院刘江会教授、黄国妍副教授和鲍晓晔老师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课题组指出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卓越的营商环境,因此上海打造卓越的营商环境对标的应该是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是目前最广泛用来评估一个经济体营商环境状况的参照性指标。依据世行排名,2018年,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以北京和上海为样本城市得到的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为第78,甚至比一些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低,这显然与我们的经验不符。原因在于世行在评估“营商环境”时采用了一个非常窄的尺度,即主要从“营商程序便利程度”与“法律保障力度”两个维度来评估一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刘江会教授认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评估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时,不仅关注营商的便利性和法律保障力度,更要看重这个城市的经济体量、成长性、潜在的商业机会、要素(人才、资金)的可得性、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等等。因此,仅参照世行标准来优化营商环境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定位于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而言更不能“削足适履”。为此,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营商环境课题组基于一个更宽泛的尺度,从企业营商的社会环境(Society Environment,S指数) 、市场环境(Market Environment Index,M指数)、创融环境(Innovation & Finance Environment,I指数)、法制环境(Legal Environment,L指数)和政务效率(Efficiency of Administrative,E指数)等五个维度构造了一个新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简称营商环境SMILE(微笑)指数。该指数试图从指标内容的涵盖范围、体系结构的层次性、指标权重的客观性等方面突破世行营商环境指数的局限性,并提供菜单式、分类别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数,以满足评估不同类型企业营商环境的需要。课题组分别基于SMILE营商环境指数和世行营商环境指数评估了上海及主要全球城市的营商环境,并分析比较了基于这两套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差异性,为上海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规范化、电子化”的良好营商环境,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与会专家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就两个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成果展开热烈的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陈宪教授认为,那些能够产生“新技术、新模式”的新创公司(startup),才是整个创新生态的核心。科技金融的发展关键在于为新创公司提供金融支持,提高新创公司的创业成功率,推动新创公司完成“从0到1”的质变。而这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圈作为支撑。“国内外营商环境比较研究”课题组构建的SMILEs指数在世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市场环境、创融环境、社会环境等指标,使得对营商环境的评价更加全面,但一套好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不是指标越多越好,而是要找到最具代表性、包含信息量最大的指标,用简单的指标反映最普遍和最重要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费方域教授认为,科技金融与新创公司之间是双向影响的,这种双向运动是创新生态的一个重要表现。一方面,创新创业离不开资本的支持,科技金融可以为新创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的发展也要以大量优质的创新创业企业为前提,创新人才、创业企业、科研机构的集聚可以有效吸引创业投资,推动科技金融服务的发展,两者共生共长形成一个向上的“螺旋式”成长模式。而课题组在作国内外营商环境比较研究时,需要重新思考在新经济条件下需要什么样的营商环境。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城市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邓智团研究员认为,目前国内对科技金融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看法,其核心在于金融,课题组可以从对科技金融的定义入手,考虑科技金融生态圈的概念是否是对传统的科技金融定义的一个超越,明确科技金融生态圈究竟是“科技金融的生态圈”还是“科技的金融生态圈”。而对于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构建了评价范围更广的SMILEs指数,这对于评价营商环境是否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王亚男认为,科技金融生态圈是否符合生态圈的基本特征,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复杂性如何体现?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共生性如何体现?外部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等间接环境如何影响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发展?此外,如何用生态圈的研究框架来解释科技金融的发展?上述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课题组在构建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进一步考虑吸引企业、留住企业分别需要什么样的营商环境。也可将一些通用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个“指标库”,作为营商环境核心评价体系的配套指标。而如何把企业评价结果转化成实际的政策需求,并从中得到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也需要进一步考虑。《城市发展研究》主审冯利芳认为,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不是对等的概念,因此对于创新创业而言,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也不适合用“双轮驱动”的说法。  

课题组成员认真听取了专家的评议意见,并结合各课题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完善课题成果进行了初步规划。研讨会最后,我校商学院院长茆训诚代表学院向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研讨会圆满结束。


(供稿、摄影: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