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帮扶助发展,文化润边疆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12-11浏览次数:199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1日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帮扶助发展,文化润边疆

记者:颜维琦


11月27日,一堂题为《行走在唐诗的街道上》的讲座,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面向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师生展开,并向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学校同步推送,深受师生好评。讲座的主讲人是上海师范大学曹旭教授,这也是上海师范大学“文化润疆”大讲堂的系列活动之一,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的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战略团队负责具体实施。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积极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支边支教、扶贫攻坚活动,团队充分发扬学科优势,通过支援新疆双语教师培训、编选“中华经典读本系列”、开设中华经典系列讲座及名师进中学课堂讲解传统文化等系列项目,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润”字上下功夫,培训优秀双语教师

文化润疆,关键要在“润”字上下功夫,教师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上海师范大学是国家开展支援新疆双语教师培训的4个基地之一,是上海地区唯一的培训点。学校自2003年开始,连年承担这项培训任务,累计为新疆地区培训优秀双语师资近1500名。

记者了解到,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与喀什师范学校共建“喀什地区双语教学研究中心”以来,中心兼顾教师的学历提升和职后专业发展,打造南疆地区一流的师资培训中心,得到喀什教师的高度评价。5年间,该中心为新疆喀什地区举办5次双语骨干教师课题研修,其中两次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三次在喀什地区双语教研中心举办,近700人次喀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上海师范大学为此准备了强大的师资阵容,先后派出9批70多人次的优秀教师赴喀什送教。

上海师范大学还与新疆喀什地区行政公署、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联合建设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在喀什当地,这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寄宿制高中被称为喀什第六中学。2018年,学校成为喀什地区国语教育全覆盖的第一所高中学校。该校面向全地区招生,在校学生2780人,由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1个民族组成。在上海市援疆前方指挥部的推动下,去年4月,上海师范大学喀什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正式揭牌,标志着上海师范大学将更好地利用基础教育集团学校的优势,在“大组团式”援疆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向喀什地区输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校管理理念。

今年5月,上海援疆教育集团教师队伍建设“玉兰工程”启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入选首批导师团,成立“郑桂华工作室”。工作室根据学员发展需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通过“专家引领、师徒结对、岗位练兵、加压催化、自我修炼、内外交流、课题带动”等途径与方法,聚焦课堂主阵地,聚焦实践问题解决,聚焦“五环节”一致性教学,努力达成“教育观念有转变,教学方法有变化,业务能力有提升”的目标。在工作室,郑桂华指导学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微信群组织读书会活动,指导学员细读文本,学习名师课堂并做点评,开设线上专题讲座。

在她看来,“玉兰工程”的“玉兰”既取玉兰昂扬奋进之意,又兼取“育蓝”的谐音,“育英才,培青蓝”。这也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团队的老师们共同的追求。

在“实”字上做文章,传播经典以文育人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早有支援边疆的传统,上个世纪初,就先后与乌鲁木齐教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多次合作举办研究生班,时任校长杨德广教授率领中文系孙逊、孙景尧、潘悟云等教授多次前往授课。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文史学科优势,人文学院与上海市援疆教育集团签署《上海师范大学中华优秀经典教育援疆项目》,由中文学科的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战略团队负责具体实施,使学生深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汉语汉文化水平,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今年7月,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率队,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签署《叶尔羌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协议,主要由上海市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战略创新团队负责实施。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有力推进。

不止在新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与贵州也结下了深厚情缘。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孙景尧教授在贵州省安龙县为中小学校长培训讲学的课间,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触动了他。回到上海以后,在学校的支持下,孙景尧教授带着他的三位博士生奔赴安龙,开始了首次支教。从此,以安龙为基地,对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的天主教信仰以及多种族群间的宗教与信仰关系的考察,成为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暑期田野作业的重要环节。在他的带领下学科点的老师和学生走出书斋,在“调研中支教,在支教中调研”,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将爱心洒满西南边疆。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创办贵州省遵义市龙潭小学“爱心学校”,以开设趣味课堂、参与建设乡村小学校园文化、走访帮助贫困家庭为主要内容。至今该项目已经举办3期,设立爱心助学金名额18个,开设爱心夏令营课程300节,举办乡村文艺演出2场,走访慰问精准扶贫户12户,受益的当地学生人数超过200人。

今年11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与贵阳市白云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上海师范大学将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与白云区政府共建一所全日制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上海师范大学将以上师大附属贵阳实验学校为基础,成立上海师范大学白云基础教育集团,打造小学到中学人才贯通培养机制。

在“深”字上下气力,推进研究助力藏区发展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新的援藏工作方法,明确由上海市和山东省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上海的援藏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上海师范大学开展援藏社会服务工作,并于2015年12月成立藏学研究中心。这是华东地区第一家藏学研究机构,由中文系王双成教授负责,主要利用东部高校先进的理念和科研优势,切实关注藏区的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助力藏区发展。

2018年7月,受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委托,藏学研究中心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新时代民族语文应用研究创新发展专题研讨班”,就新时代民族应用研究问题、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科优势,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服务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藏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参与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工程,先后主持完成青海同仁、云南德钦、四川德格等多个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并且和南开大学、青海藏文古籍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先后举办了多次暑期语言培训班,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供民族语言文化调查、描写和研究培训,同时倡导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普及,积极为藏区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上海师范大学藏学研究中心师生进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

藏学研究中心同时还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如近代传媒和西藏社会的变迁、藏区的语言使用、双语教学、援藏问题追踪调查、藏传佛教文化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唐卡艺术的宣传、推广和研究等。这些活动和研究在促进内地和藏区的沟通交流、理解包容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ap.gmdaily.cn/article/c974cb02d34143949893c77ac1b6fa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