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19年古籍整理,《全宋笔记》完稿出版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07-02浏览次数:159

来源:周到 2018年7月2日

标题:19年古籍整理,《全宋笔记》完稿出版

记者:朱晓芳 金闻馨


一套集大成的学术著作,往往蕴含着前人的智慧结晶,凝结着众多研究者的心血。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全宋笔记》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全宋笔记》由戴建国领衔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团队历时十九年完成,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共计一百零二册,二千二百六十六万字,收入宋人笔记共四百七十七种,全面体现出宋代笔记内容的包罗万象,以及质朴、不事雕琢的特色,全方位生动呈现出古代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场景,具有独特的文献史料价值,是宋代文化的璀璨明珠,民族记忆的瑰丽宝典。

宋人笔记注重现实

中国古代笔记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笔记既有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也有对微观生活的具体生动的叙述。

宋代是中国古代笔记的成熟期,原先笔记中的志怪传奇内容逐渐淡化,注重现实成为主流。这种不拘一格的随笔记事的文体深受大众的喜好,上至宰相大臣,下至僧侣、布衣,都加入了笔记的写作行列。写作者不必刻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无需关注“春秋笔法”,兴致所至,将其所见、所闻、所思随手札录。宋代笔记已是晚明小品的先驱。以《容斋随笔》、《考古质疑》、《困学纪闻》为代表的宋代笔记也开启了后世考据笔记的先河。宋之后的笔记,无论是著述形式,还是内容涉及面,基本没有超出宋代笔记的范畴。

佛学类笔记为首次整理

传世的宋人笔记绝大多数分散在各种丛书中,有些书十分稀见,寻觅极为不便,且版本芜杂,在长期的编辑刻印流传中,相当一部分笔记著作已非原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散佚,或因后人重辑而混乱不堪、错讹丛生,给使用者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对传世的宋人笔记进行系统整理,编纂出版一部笔记总汇,并对宋人笔记蕴含的价值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和总结,是一项重大的基础性文化学术工程。

专家搜集梳理了散见于各类丛书和各大图书馆的五百多种传世的宋人笔记,对其中符合整理要求的四百七十七种笔记按统一体例作了编纂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全宋笔记》整理的过程也是辨伪存真的过程。传世的笔记文献中,有不少题为宋人的作品,经考订,其实是元及元朝之后的作品,或是托名伪作。专家对混杂其间的伪书作了考订甄别,做了细致的辨伪、剔除工作。

《全宋笔记》对先前学术界已有整理本的笔记文献,多有匡正,在充分吸纳前人时贤成果基础上,整理质量有所提高。更有大量的笔记文本为学界首次整理,仅如佛学类笔记,就有《罗湖野录》、《云卧纪谈》、《丛林盛事》等,大多为宋代僧人所作,多佛门闻录,颇具佛学史研究价值。

“全”且“新”的宋人笔记

《全宋笔记》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部经过系统编纂整理,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总集。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把分散的符合笔记体裁的传世宋人笔记尽可能收录,予以编纂整理。收录整理的笔记数量是目前学术界同类出版物中最多,也是最全的,体现了《全宋笔记》的“全”的特点。二是本总集收录的大多数宋人笔记系首次校勘和标点,即使是学界已有整理成果的,研究者们也力求出新,做到后出转精,体现了“新”的特点。

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只有通过认真梳理、挖掘,大力弘扬和传承,才能彰显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全宋笔记》整理出版,对于充分发掘和利用笔记文献的价值,传承祖国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和繁荣学术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链接地址:http://static.zhoudaosh.com/F4F162910C431B921307F369FFC3CA719B6CA78A28186F55AFAF9EF097A14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