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参与承办第二届全球城市发展研讨会暨2020全球城市发展报告和案例研究发布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1-22浏览次数:1041



1月20日下午两点,由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人民出版社与格致出版社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研究院、世邦魏理仕(上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时代文化发展协会承办的第二届全球城市发展研讨会暨2020全球城市发展报告和案例研究发布会—“全球城市与全球化战略空间”在上海虹桥迎宾馆举行。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主持了发布会的开幕式。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教授代表学校致辞,并指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的进程中,作为中国特大型城市的上海,充分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优越性与活力。与世界其他全球城市发展的路径比较,上海全球城市发展的路径体现出中国特色的实践,正成为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全球城市。而《2020全球城市发展报告》和《2020全球城市案例研究》的发布充分展示了上海作为中国特大型城市迈向全球城市的中国经验,也充分展示上海学者对全球城市战略空间与资源全球配置的独特理解和国际化的研究水平。

上海时代文化发展协会会长王明先生致辞,王明认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有四个维度,即独特的历史和海派文化维度、城市空间的创新维度、资源高质量配置的维度和国际评价维度。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阐述,对正在走向全球化城市的上海而言,文化依然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灵魂,承载着城市精神的独特品格和理想的追求,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城市文化资源的在空间上的再创造和优化配置,

将会激发上海城市文化产业的集聚和联动,为上海城市的国际化空间注入持续的竞争活力。上海时代文化发展协会愿同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及其他机关研究机构,共同传播上海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海派文化,引入世界先进文化,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在全场嘉宾的见证下,周振华、阚宁辉、林在勇和张广生共同为2020全球城市报告和案例研究的发布揭牌。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介绍了全球城市发展报告和案例研究撰写情况。周振华指出,2020年度发展报告和案例研究的主题是全球化战略空间。全球城市具有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这种配置功能需要借助于一种与全球化高度关联的空间载体,有的区域就是核心全球化的空间,而有的区域是带有战略性的全球化空间。

全球化战略空间是指全球经济职能、现代生产服务业和生产交易高度集中的网络节点。全球化战略空间具有大规模流量、空间密度高和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三大特征。

城市全球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空间形态,表现为全球化在空间分布的形态和发展格局。全球化微环境、全球城市和全球化城市区域等全球化战略空间承载了更多元性、更密集的全球化要素、构成及功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全球化的战略空间是城市全球化的核心,具有集中的控制权,也是全球网络的主要节点,具有强大的关系权。控制权和关系权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全球化战略空间的内核,从而在全球资源流动与配置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

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组织上海20多个研究机构,近百位专家与学者围绕“全球化战略空间”这一主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经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和出版了《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0》和《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0》两本报告。《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0》在回答全球化战略空间的定义、内核和基本结构,全球化战略空间的空间尺度及其作用,优化全球化战略空间路径等问题的基础上,以全球城市战略空间拓展及有效配置、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功能园区转型升级、国际化街区、社区治理、城市更新和复兴等为主题,多维度地阐述了全球化战略空间的理论、发展路径和具体表象。《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0》则基于二十多个全球城市的案例分析全球化战略空间的具象性和特殊性,印证和丰富了“全球化战略空间”发展报告提出的若干理论观点。两本报告深刻揭示了各种类型全球化战略空间在全球资源流动与配置中的承载作用。这为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他山之石,对上海进一步拓展全球化战略空间、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提供了政策性参考建议。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先生介绍了出版情况。全球城市发展报告、全球城市案例研究以及全球城市发展指数,是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的标志性年度产品,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格致出版社承担相关的编辑出版工作。自2018年11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成立以来,出版社已经连续出版了两个年度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为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全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也为中国发展自己的全球城市理论提供了鲜活的上海创见。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主持第二阶段的主旨演讲。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作了“明天的‘全球城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洗牌”的主题发言。吴志强教授认为,世界正从物质与社会的二元世界,开始进入由大智移云数字化、信息化及智能化带来的物质、社会及数字构成的三元世界,而疫情加速了这个进程的变化。与此同时,全球化将进入到更高层面的阶段,资本、产权、知识、思想、法律、法规、数字、信息及智能将是高级全球化阶段的主要特征,这些要素的流动会大大增强。关于下一代的全球城市,吴志强教授认为有三个特点。首先,人工智能为主的数字智能世界将作为感知世界城市动态,控制全球数字(Digital)的流动阀门。其次,全球城市具有区域(Region)支撑背景。未来的全球城市不可能单打独斗,到2065年全球十大区域将统治世界上所有的创意、思想、财富及人才。他提出了“和板理论”,强调城市能力可以比做木桶能装水的能力,每一个木桶都有自己的短板,而他自己独立的时候是由他的短板决定了他统一的创新来源。未来的全球城市区域可以用长板补短板,针对一个木桶的短板,用其他木桶同样号码的长板去补,即用一个城市多余的长板去补充其他城市的短板。最后,内部治理(Governance)应当安全、高效、精准。数字、区域和治理这三个词决定了一个城市未来的洗牌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陈宪教授作了“上海都市圈规划建设的目标定位研究”的主题发言。陈宪教授指出,上海都市圈与上海全球城市在空间范围、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上海都市圈规划应该反映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进程。长三角空间结构有五个层次,长三角全域是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一市三省是长三角空间结构的第一个层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7个中心区城市是长三角空间结构中的第二个层次。沪苏城市群、宁合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是长三角空间结构的第三个层次。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和宁波都市圈是长三角空间结构的第四个层次。各都市圈范围内以行政区划界定的城市,是长三角空间结构的第五个层次。

虹桥枢纽是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相对于原来上海的市中心——人民广场,更具备都市圈中心的地位。以虹桥枢纽为中心,划定10000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上海都市圈包括上海的行政区划和江浙的近沪区域,即嘉兴市的平湖、嘉善,苏州的部分市辖区和昆山、常熟和太仓。

上海都市圈战略定位可以概括为一中心、一枢纽、两区一平台,就是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国家级门户型枢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样板区,全国区域一体化建设的示范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平台。从逻辑上讲,上海都市圈对应了全球城市,上海城市群和沪苏城市群对应了全球城市区域,长三角城市群或者说长三角中心区,对应了巨型城市区域。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不能脱离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框架,必须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前置条件。上海都市圈与正在建设的上海全球城市在空间范围、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关键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的中国现代城市中心主任曾刚教授就长三角城市群和一体化发展等问题作主题发言,在全球六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依托长江经济带,水平比较低,但成长性比较好。相对于中国其他几个城市群,长三角经济最为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管理的一体化水平较高。然而,在新基建、城市群和产业集群三者之间的联动方面仍处于相互竞争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融合,尤其是新兴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集聚和联动,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利用上海的全球化战略空间,实现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总规划师周建军教授就美国芝加哥案例作区域规划的更新和转型升级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一个城市战略格局和空间格局非常重要,规划的更新引领城市的更新,规划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城市的更新又带来规划的不断发展,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城市支撑规划更新。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研究部负责人谢晨先生提到,城市是经济运行的载体和空间,产业是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点,产业的发展一定带动城市群的发展。全球城市一定是一个韧性的城市、可持续的城市,从商业地产的角度,产业升级将会驱动城市空间的更新和改造,所以,长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必然会推进城市群的演化。

主旨发言结束以后,陈宪教授主持圆桌讨论会。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认为,全球城市战略空间是对于全球城市理论的进一步的深化。以周振华研究员为首席的团队,构建了分析全球城市全球化战略空间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架构对上海的四大功能、五型经济,以及现在谈到的韧性城市,都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认为,构建全球城市研究的理论框架,对整个中国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历史上所有的帝国都是由当时的全球城市来支撑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构建,表面上是中国学术和世界学术的关系,背后深层的意思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为今天世界的标准,无论是强弱的标准还是文明的标准,都是近代五百年西方国家逐渐构建出来的,而且成为一个普世的标准。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讲全球城市,或者是世界城市,都是他们最先提出来的,但是本土化以后,对我们全球城市研究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带来很大的挑战。其实,中国城市的崛起正在改变西方的普世标准,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城市研究的话语体系,为世界提供全球城市崛起的中国实践和经验。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教授提出,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我们需要在理论上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问题,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分析体系,在理论上回应空间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长三角一体化在空间上的内容,应该从高质量发展走向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和高水平开放,而高水平开放是前提,在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中国城市的崛起正在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除上海正在建设全球城市外,中西部地区也有可能出现新型的全球城市,有可能是成都、重庆、西安或郑州,就是陆权与海权并重的全球城市,这种以陆权为特征的全球城市模式在中国能不能实现?我们应该积极从理论上探索,同时需要地方政府去做深刻的战略性谋划,这样可能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城市的话语体系中找到我们的方位。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刘江会教授提出,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全球化日益呈现出非物质化的特点,整个全球经济进入数字经济的时代,以数字贸易为代表的新型服务经济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跨境的数据和信息贸易的流量正在大幅增长,引领和推动全球化主体趋于多元化,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化的推动力。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也是我们重新理解全球化战略空间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全球产业链会出现多中心的趋势。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研究员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其真正的内涵就是以引进来为主。而我们现在研究全球城市,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成为内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如何把我们这座城市打造成世界重要的一个链接点,会对上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全球互联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城市化演进的过程,全球化如何重构,全球资源要素如何的优化配置,全球经贸合作与竞争以及分工的重构,将出现何种新的变化,将出现哪些新的趋势,这些应都是我们应该探索的方向。

上海市委原副秘书长张广生研究员认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理念很前瞻,视野很国际,前景也很美好,这会促使我们更有信心地研究如何推进上海都市圈建设的若干问题。首先,为什么当年636.18平方公里的上海,能够成为远东最大的国际经济金融中心?而现在我们的空间范围是1340平方公里。其次,为什么和国外学者在讨论都市圈的时候,没有一个可对话的共同话语体系?第三,上海的城市首位度在不断的下降,而且下降是一种趋势。最后,城市的发展具有逻辑性演进的规律,从城市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城市演进的规律。

最后,本次发布会在各位专家学者的主旨发言和热烈讨论过程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