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少年带来惊喜,如何盛产“盛晓涵”们?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1-25浏览次数:140

来源:青春上海 2021年1月25日

标题:少年带来惊喜,如何盛产“盛晓涵”们?

记者:刘昕璐


05后上海少年盛晓涵因“教科书”式救人刷屏带来的暖意,仍然不时在心头泛起感佩的涟漪;9岁金山少年麻文博大火中挨家挨户拍门,救了整幢楼的人,相比爸爸想着折返家中拿手机,少年当街拦车求助报警的做法,被赞为果敢机智……

这一连串少年带来的惊喜,让社会看到德育实践、生命健康教育的闪光成效,亦使人对社会正能量的蔚然成风充满渴盼。本次人代会上,多位人大代表为少年们的出色表现点赞,也为进一步做好立德树人、厚植正确价值观这篇大文章积极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高湘萍

 在现实教育体系中注入更多“全人教育” 

“的确是惊喜连连,我很为他们骄傲。对孩子们的家长来说,一定更是收获了满满的惊喜!”市人大代表、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高湘萍带着笑意为这些孩子们连连点赞。

在高湘萍看来,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采取“过度”保护,都觉得孩子要在自己双翼的庇护下来成长。如今,一件件事情证明,孩子们年纪不大,却已经能够影响大人、保护大人了。而这背后,应该看到,如果我们的学校都能给孩子一种全人教育:一种良好的价值观引领、一种人格的塑造、一种与他人爱的情感交流以及关于生活的态度和应对,那么,除了成绩之外,他们的成长更值得全社会期待。

除了05后的盛晓涵、9岁的金山少年,就在高湘萍所供职的上海师范大学内,此前也有一名大学生在暑期的家乡公交车上,为一名突然昏厥的男孩做心肺复苏挽救少年生命,受到医生、路人和网友们的纷纷点赞。

“我们从中看到了教育的巨大能量和影响社会的硕大空间。急救技术、火灾逃生这些生活技能的教学,给孩子们真的遭遇突发紧急情况时凭着初生牛犊的胆量救助他人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必定遇事沉着冷静,不逃避责任。”高湘萍的眼里,孩子们开放、勇敢,这是一个城市公民表现出的公民责任和担当,这些孩子们应该得到大家的广泛肯定和称赞。

“这些偶发的个案之中,也有一种必然,那恰恰正是学校教会了他们碰到突发事件时科学应对的方法,知道并践行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去帮助别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进步之处,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高湘萍认为,这方面要得以强化,必须回到我们的根本,在现实教育体系中注入更多这样的“全人教育”。比如,突发事件是怎么回事,对我的危害是什么,我怎么帮助自己脱险的同时尽力帮助到他人?

在她看来,对于人的全面的发展,涉及领域在不断扩展,教育的内涵也在扩展。与此同时,我们的“课程思政”也要更多着力在培养一个有能力的人的同时,渗透和厚植更多的人与人的情感交融、社会贡献和责任意识。

高湘萍坚持认为,教育对于社会应该具有一种引领作用,而不是让功利、个人的得失更多来引领社会。“教育本身就更为重要和神圣,具有特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从而对于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观产生引领和带动。而这种引领和带动,很大程度上是靠一个个学生自身的行为表现与家庭、社会发生链接。”

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为例,高湘萍指出,从学校开始的倡导和实践就被证明行之有效。“孩子们的双眼是最清澈的,心底也是最纯净的,他们都有一种原初的判断力,通过实践,他们会回家带动家人。这就看到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有净化器和社会影响的职能,通过孩子这样一个个纽带来体现,最终不断向社会提供服务和支持。”

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不断更深入地去了解弄懂每个孩子的内心、个体差异、发展需求,这些也对新时代的教师教书育人提出新的命题。高湘萍强调,现在的教师早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更多的还有培养国家和上海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样一个责任。因此,当下一直在强化的“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这对社会来说也将产生带动作用,从而以个体影响群体。

回到本职身份,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高湘萍指出,这些少年的闪光表现,也对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本身提出要求和思考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她提及,上海师范大学培养的是未来教师,对未来教师“立德树人”、对教育事业的认同养成,应该置于更加前端和一丝不苟的位置,师范生教育也比以往具有更多的内涵和使命感。


链接地址: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01/25/1611559371112914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