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在这儿干有奔头(解放日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2-09-27浏览次数:3072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最近“喜事”连连:6位青年教师同时考上博士,平均年龄30岁;学院从外校引进的教授,不到一年便立“战功”,为上师大建立了第一个理科博士点———计算数学博士点……教师的创造力从何而来?有学院党委为大家的发展“助推”。数理信息学院许多教师说,“在这儿干,有奔头!”

    问青年教师谌德,留学日本的那段日子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感触很深:“院党委为我构筑的思想支柱,成了我发展之本。”出国前,小谌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风筝飞在天上,但线头还握在手中,”院党委书记徐生涵比喻生动,“小谌一人出国在外,院党委有责任给予更多的帮助。”

    工作再忙、再累,徐生涵都不会忘了给小谌写信:生活上有啥困难?学习上有无压力?最近看了哪些理论方面的好书?期望、鼓励、交流,每次都要写上满满几页。小谌也把所见所闻引发的感想、困惑,诉诸笔端。有时,两人还相聚网上,就一些时事热点和思想政治问题进行讨论。

    “虽然身在异乡,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仍在我心头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一年后,小谌学成归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不久后光荣入党。听说学校要选派教师援藏支教,小谌马上积极报名:“我年轻,吃得起苦。最重要的是,我是一名党员。”

    为教职员工的发展服务,是院党委发挥“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当青年教师在发展路上徘徊不前时,院党委为他们“修剪枝叶”、精心灌溉,推动他们在学术和人格方面不断发展完善。当教师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到一定“火候”时,院党委便“推”着他们上台阶:鼓励攻博,争取科研经费,创造进修条件……数理信息学院学术委员会改选会上,气氛凝重:老教授们“排”候选人名单时,对一青年教师全部投了“反对票”。一位老教授的评价颇具代表性:“这人教学、科研能力很强,但时不时露点傲气,有时甚至让人难以忍受。”

    对这样一位“毛病”不少的青年教师,能否委以重任?争论激烈。院党委几次讨论后,毅然决定:给他压担子。下达任命书之前,院党委领导找这位教师谈心,从学术能力,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人格发展,整整三个小时,语重心长,又字字警醒,如同一面镜子,让这位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一席谈话后,原本自负的他居然“放下架子”,主动找其他教师谈心,讨教治学和为人之道。后来的工作中,他又以出色的成绩回报了院党委的信任。

    作为博士后被学院引进的陈老师,难忘刚到上师大的那段经历:“初到上海,人地生疏,买房、孩子上学成了压在我心里的两块‘石头’。”没想到,院党委领导一次次陪他看房,带着他到各个部门办理手续,直到把新房钥匙交到他手中。更没想到,院党委领导还一次次替他到有关单位商量孩子入学问题。两个星期之内,难题一一解决。“院党委领导为我忙里忙外,四处奔波,给我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我有何理由不加倍努力地工作呢?”陈老师感慨万分。

    院党委领导手中有一本“排忧册”,解的是教师发展起步时遇到的难题。哪位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儿,都心中有数,并提上议事日程。党委领导说:“‘排忧册’有一个深层次的功能,就是为人才发展提供保障,解除后顾之忧,让教师们心无旁骛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本报记者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