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替代”校长——上海师大五十周年校庆举办基础教育论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10-17浏览次数:2367


    作者:何连弟;孙银玲

    “我希望自己这个校长可以被替代。”昨天在上海师范大学为50周年校庆举办的基础教育论坛上,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一上来就想“撂挑子”。一校之长如何被替代?郑杰围绕“现代学校发展与中小学校长的使命”这一论坛主题详述了自己的理由。

        校长可以被替代吗

    郑杰指出,作为一校之长,除了所授予的行政权力之外,其他领导学校的凭借物不外乎“法”、“理”、“情”,合起来就是“依法治校”、“科研兴校”、“以德立校”。如果要从中挑选一样作为校长的替代物,他毫不犹豫地将“绣球”抛给“法”。

    郑杰认为,如果一位校长试图“以德立校”,那他必须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而“人无完人”这句话已经证明仅仅依靠“情”是不可能带出一个好学校的。科研兴校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校长带头搞科研往往会“一枝独秀”而“万马齐喑”。我们也许有全世界最多的教育科研项目,而且鲜见宣布失败的教育改革或实验方案,可是“改而不革”的居多,到今天连减负还减不下来。

    郑杰深有体会地说:“一套好的制度就有一所好的学校。”他在北郊学校建立了替代校长的三大制度体系,即教育服务质量诚信体系、民主管理体系和内部资源市场机制。北郊学校在“法”的带领下,从一所三校合并的薄弱学校变成了区域内一所品牌学校。

        知识越来越重要吗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人所共知,但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却表示,在新世纪这话也许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知识就是负担”。他说,师道尊严、传授模仿是东方人引以为豪的教育传统和教育模式。然而,知识接受的越多,也越是限制了一个人能力的发展。当我们集中了所有的时间空间去教育孩子时,大多数的孩子却越学越累、越学越厌甚至越学越傻。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捧着高等学历文凭却还要父母陪同找工作,这其实是当今教育的悲哀。高分低能,知识化不成力量,知识成了束缚学生发展的负担。

    刘京海认为,决定一个人命运、财富的决不只有知识,而应当是知识、能力、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教育决非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加强德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的过程,从而培养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国际一流中学有何标志

    创建一批国际一流的中学,是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标杆之一。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认为,国际一流学校必然是小班化教学,班额人数控制在20位左右。我国学校班额人数过多,是制约国际一流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一流学校的课程必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按国际一流标准衡量,课程选择性的比例约在45%——55%。这是我国学校创建国际一流名校的难点和核心。

    唐盛昌表示,当今的国际一流学校应建构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之上。就中国现状来说,要创建国际一流名校,基于数字平台的“教”方面差距较小,但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与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则差距较大。

    来自上海中学、上海市实验小学、大同中学等百余所中小学校的校长会聚母校参与了论坛。一师附小校长鲁慧茹、向阳小学校长洪雨露等人还回到曾经培养他们的上海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为学院如何更好培养人才献计献策。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04.10.14 版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