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大向科学监控要教学质量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3-01浏览次数:2519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5日第二版
    记者:沈祖芸

    本报讯 由3大部分 5项质量标准及支持性文件 40多条工作流程 十多款评价与奖励办法组成的近300页的上海师范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本科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作了严格规定。如此“精雕细琢”只为一个目标:锁定“生命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客观的教学监控体系是上海师范大学长期以来的“攻关”课题。着力于此项研究的副校长项家祥告诉记者,高校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往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掺杂人为因素,监控效能无法充分发挥;大部分监控偏重于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范围较为狭窄,而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以及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缺乏力度。因此,如何使监控体系更加高效、层面更加立体、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成为“攻关”过程中关注、研究、突破的重点。

    经过一年多调研分析,数易其稿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刚一出台,就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强烈反响。大家普遍反映,《体系》变以往仅建立规章制度为从制定质量标准到设定工作流程,再到确立评价办法,最后到建立奖惩保障“一条龙”过程,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较为客观、合理。

    记者发现,这套体系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在课堂教学方面,《体系》着重强化了信息监控的运行机制。学校一方面聘请了20多位退休资深教师担任教学视导员,和校领导一起分工,随机随堂跟班听课了解课堂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并及时填写调查表上报教务处;另一方面,学校从各年级各专业选取200多名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他们“隐身”在课堂中,可随时将听课“情报”向教务处反馈,而任课教师并不清楚其身份。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每学期推出“万名学生大评课”活动,每个学生通过评课软件对每位教师进行评价。项家祥告诉记者,今后,学校将通过校领导、视导员、信息员和每位学生的多层面评课反馈最终形成对教师的综合评价鉴定,而这以鉴定结果完全公布上网,作为下一学期学生选课、选教师的参考指标。

    《体系》最大的价值是让教学质量标准化,哪个阶段做什么事情,由谁负责,怎么层层落实和推进,均有明确规定。比如,针对长期以来,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中存在的缺乏合理性、缺乏协作性、重复计奖、重个体轻团体等问题,这套体系采取以科技奖励办法、科研基地建设管理实施办法、科技目标分解办法、专业技术职称年审办法为核心内容的激励机制,靠科技奖励拉开收入差距,用职称年审制度鞭策后进,为优秀学术团体建立学科建设经费,从而加强系统性和协调性。

    据悉,从今年起,该校将每年拨出500万元设立本科教学基金,这一数额比以往增加了四五倍,优秀专业、课程、教学课件、教学研究成果、实验教学、毕业生论文等都在奖励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