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十多个点采录有声数据 建库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谢谢侬 守护原汁原味上海闲话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10-10浏览次数:145

来源:新民晚报 2018年10月10 4版 要闻 整版报道

标题:十多个点采录有声数据 建库工作通过国家验收——谢谢侬 守护原汁原味上海闲话

记者:王蔚



国庆节前夕,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中国举行,主题为“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语言资源保护、应用与推广”。其中,各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经验成为分享的一个重要内容。记者近日从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由采自本市10多个调查点的上海话有声数据、视频数据以及记音和转写资料组成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上海建库工作”已通过国家验收。自此,上海区域内方言的整理、保存工作已经初战告捷。

  逐字记录逐一考证

  “上海建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工作,是由市语委统一组织,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四所高校专家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的。”据市语委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1年3月起,市语委通过市语协和各远郊区语委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公开征召上海话发音人的活动。经书面审核和面试,至2012年6月,完成了全市12个调查点的上海话发音人招募遴选。上海库采集收录了各调查点的相关数据,具体包括:浦西城区2个(老城厢和周边城区各1个),浦东新区2个(川沙地区和原南汇地区各1个),远郊区8个(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崇明各1个)。针对奉贤地区方言元音多、内部差别大的特点,应奉贤区政府的要求,市语委还决定在已定的12个点之外增加调查奉贤金汇、四团、庄行3个调查点。这3个调查点的有声数据采录工作也已完成。

  每个调查点采录了4名发音人的语言数据。其中,1940-1950年之间出生的2名(男女各一人),1970-1980年之间出生的2名(男女各一人)。这些发音人夫妻双方都是本地人,且常年居住、生活在当地,即使有外出求学经历也不超过4年。每个发音人需用当地话朗读单字1000个、词汇1200个、语法例句50句,用录音文件形式保存;需用当地话讲一个民间故事(全国统一为《牛郎和织女》),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本人家庭情况或学习工作经历等,用视频文件形式保存。同时,需要4名发音人用当地话交谈不少于40分钟,交谈内容是关于当地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用视频文件形式保存。此外,有的发音人还需要用当地的地方普通话朗读3篇文章(全国统一为《牛郎和织女》《诚实与信任》《大学生村官》),用录音文件形式保存。

  取得上述声像资料后,各调查组需要根据发音人的实际发音,为每个发音人朗读的单字、词汇、语法例句逐一标注国际音标;需要将1940-1950年之间出生的男性发音人讲的《牛郎和织女》故事,以及介绍当地风土人情、本人家庭情况或学习工作经历等的话语转写成文字,并要求忠实于发音人的话语实际,逐字记录,当地方言特有的文字及词汇需要逐一考证。在此基础上,调查组还需整理分析并记录描写当地方言的音系规律,包括声、韵、调的数量和具体所指。

  上海闲话多姿多彩

  记者发现,在上海语言文化资源网络展示平台上专设了“上海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展示系统”,其中,本市境内的主要方言都有搜集,分为单字、词汇、例句、话语、地方普通话等元素。以金山话为例,“小张昨天钓了一条大鱼,我没有钓到鱼。” “你平时抽烟吗?不,我不抽烟。”“你告诉他这件事了吗?是,我告诉他了。”“他把橘子剥了皮,但是没吃。”“他们把教室都装上了空调。”……这些搜集来的原汁原味的方言对话,汇总合成为上海金山地区调查采录点的有声数据。

  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人把沪语称为“上海闲话”,区域内的方言也呈现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比如青浦、崇明、嘉定、浦东等区的方言发音就与市中心区有很大的区别,即使在市中心内,苏州河以南和以北也会有一些不同。这次,这些代表不同区域的方言读音,也都被搜罗进了本地的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说,建设上海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是把上海中心城区及原来10个郊县的方言进行整理,包括词汇、读音,这也是一项国家工程,各地都在做。通过整理,也可以比较出相同词汇在各地方言中的不同读音。目前上海话的词条已达19000多个。

  有意思的是,本市在建设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同时,各调查组还收集了当地口头文化、风俗习惯和风物特产的声像资料,如浦东说书、青浦田歌、奉贤山歌、崇明糕制作、崇明灶花、金山农民画等。而且,在沪上的许多基层中小学里,像浦东说书、奉贤山歌、崇明糕制作等,已经进入了课堂,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然而,讲方言是需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的。普陀区中山北路第一小学副校长王芳说,现在有的祖辈普通话说得十分差,但他们在与孙辈说话时却偏偏要说近乎奇葩的“上海普通话”,比如,把椰奶读成“鸭奶”、把膝盖读成“脚馒头”,其实,在家庭氛围里,上海人说上海话是很自然的事情。学校的教学用语毕竟是以普通话为主,教方言也不是学校的“主业”。现在也有人提出,是不是应该给全市的小学生编一本统一的沪语教材,王芳说,真要编教材、进必修课程,从现行的课程安排来看,难度也是蛮大的。有了固定的教材、固定的课程,就需要一支专门教方言的师资队伍,这也会是个难题。

  方言教学重在日常

  浦东新区海桐小学语文教师程晓伶还兼着学校沪语社团的带教工作,她介绍说,学校在每周五的快乐活动日里有个面向三年级学生的“学说上海话”的社团活动课,每学期约有30名左右的同学参加。上课的内容主要是教孩子们说上海童谣、沪语儿歌等。“以前也用过其他教材,但如果像语文课那样完全正规地先教单词再教课文,孩子们会觉得很枯燥。因此,我在上课时一般是由浅入深,先让孩子们会用上海话打招呼,再学点平时可能在人际交往中会用到的短语等,然后再进入到其他教学内容的听和说。”不过,程老师也发现,来报名上这门课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新上海人家庭,上课时看看孩子们也会听、也会说一些简单的上海话了,但由于一周只上一次课,等到下一次来上课,很多同学往往又会把前一次课学的方言忘得差不多了,因为他们回家后根本没有说沪语的环境。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重视方言的教学和传承,但争议也恰恰由此而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在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提出,现在常见的让方言知识走进课堂、进行方言比赛、举办方言培训班等活动,对于方言保护都有毋庸置疑的积极作用,但这些举措和活动均非治本之道。它们的共同特点,或者说弱点,是用对待一种外语的方式来对待方言,试图像教学外语那样来解决方言的传承问题。

  刘丹青说,外语是需要专门的教学来习得的,母语是在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掌握的,无需专业性教学,也无需特别的努力。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最关键因素,是要创造母语获得的条件,让儿童在正常的母语交际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到儿童踏进小学课堂之前,母语的基本内容已经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系统获得了。

  “在我看来,关键还是要让人们从小就有说上海话的空间环境,当务之急是要使孩子们下课时更多地用上海话交际。”钱乃荣说,各地事实已证明,单靠家庭里两代长辈在家里与孩子说方言,孩子与同龄人互相交际时不说,绝大多数人是不能习得方言的。幼童时期是天生的学习语言良机,过了11岁后再要去学上海话,大多就不愿学了。“所以,我建议在中小学生普通话讲得很好的上海,在下课的时候,老师们要鼓励学生多说上海话,同龄人之间互相经常用上海话交际,这样才能学好上海话。”

为上海话建有声数据库,绝非将方言刀枪入库束之高阁,而是重在保护,重在传承。在普陀区中山北路第一小学,学说上海话是归于五年级的乡土文化教育课里的。这门课有两个知识与技能要求,一是能用上海话自然交流、游戏,知道部分特殊上海话的含义;二是从吃、住、行、玩等多方面了解和欣赏上海的文化。上海俗语、童谣儿歌、沪上戏曲、弄堂游戏、老式里弄、上海小吃、沪上老街等,皆是课堂上要传授的内容。

  把方言教学纳入乡土文化教育的大概念之下,这是真正把语言学活,有利于传承好乡土文化。正如有语言研究专家所说,在共同语得以推广的情形下,方言的多样可进一步显现中华民族语言资源的丰富性,并使共同语永远有着活水的源头。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和发展上海话,当是上海人的责任。 


链接地址:http://xmwb.xinmin.cn/html/2018-10/10/content_4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