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七年坚持 教授为学子义务开沙龙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1-14浏览次数:2105


标题:吴念阳:七年坚持 教授为学子义务开沙龙
作者:徐佳晨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对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吴念阳和她的学生来说,每周五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一到晚上六点,他们就会聚在上师大文苑楼的一间教室里,共度一周以来最期待的学术沙龙时光。每次沙龙四小时,涵盖了本科一年级至研究生三年级的七个年级的学生。很多学生说,参加沙龙是他们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在不少人看来,对于一位忙碌的教授来说,义务开办学术沙龙似乎是“自找麻烦”,但吴念阳依然乐此不疲。为了自己的坚持,这沙龙一开就是七年。

学子的懵懂和教授的焦虑

      8月20日的上海书展上,“大带小互动式分享阅读”体验专场的人气超高。在现场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与家长们进行着倾情互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和亲情的温馨。这一火爆场景,让吴念阳倍感欣慰,因为这些志愿者都是她创办的学术沙龙的骨干。

      说起开办沙龙的初衷,还要追溯到2004年。那年年初,吴念阳一下子接触到多名上师大心理系的毕业生。与他们聊起当年的大学生活时,毕业生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学习的遗憾。想到平日里课堂上大一新生一张张懵懂的脸庞,吴念阳的心里充满担忧。她不禁开始思索:自己究竟能为学生们做点什么?

      开始,她利用周末时间邀请各行各业的朋友们、毕业生们来给学生办职场讲座,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反馈,后来逐渐成了定期活动。于是,这样的职场讲座与吴老师所带研究生的学术研讨相结合,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熏陶、职业训练于一体的心理系沙龙应运而生了。

      七年多来,每周五晚上都是雷打不动的沙龙时间。在这间不大的教室里,从本科一年级到研究生三年级,会有跨越7个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度过他们一周中最美好的时光。交流研读的学术文献,讨论自己的实验设计,研究如何申请新的科研项目……在吴老师的“穿针引线”下,学生们聊得不亦乐乎。

      当被问及为何主动引导一年级本科生参与到学术沙龙来,吴念阳的回答引人深思,她说:“大学是治学者的精神家园,我希望更多本科生能提早浸润在学术氛围中,迸发出对学术的兴趣和热情。”

      慢慢地,沙龙成了学生们特别向往的地方。起初,参与者主要是吴教授的学生,后来,沙龙的名气越来越响,其他方向的研究生、心理系各级本科生也纷至沓来;起初,沙龙举办的是纯学术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包含学术、职业规划、个人经验交流的场所,让许多参与者获益匪浅。

      从腼腆局促到落落大方,由拘谨木讷到侃侃而谈,通过参加沙龙,很多年轻人接受着熏陶,发生了喜人转变。不仅如此,每年都有学生从沙龙走出国门,每年都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们一起发表科研成果,每年都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被其他班级邀请去讲授礼仪、分享经验……

      更令吴念阳感到欣慰的是,从沙龙里走向社会的学生们,同样也学会了感恩和回馈:他们经常回来,以校友和学长的身份,义务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开设讲座,分享成长感悟、传授职场经验。很多聆听者感慨地说,这是沙龙为他们提供的又一份鲜活的教育资源。

      一些人不太理解,吴念阳为什么一门心思扑在一个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还要牺牲个人生活时间的学术沙龙上?

      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对此,吴念阳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她说:“我在选择当一名教师的同时,就已经选择了去承担一份责任。”

“如果你是我的女儿”

      师爱无尘。吴念阳的学生都知道,参加沙龙的每个人必须承担沙龙中的工作,为沙龙服务。他们更知道吴教授“专攻”学生的弱项,哪方面的能力不足就会被委以哪方面的工作。

      对此,文字功底不太好的心理系研二学生小马深有感触,她当时就被吴教授分配担任撰写课题申请的工作。初期,小马尚不得要领。那时候,一篇四千字左右的课题申请,需要吴念阳带她在办公室里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一修改就要耗费整整两天时间。

      那段时间,小马常会觉得,吴教授改一篇课题申请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超过教授自己写一篇课题申请所花费的功夫。但老师还是坚持放手让学生去做,一遍一遍地告诉她修改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甚至连一些全角半角标点符号没有完全统一的细节,吴念阳也能敏锐地发现并指正。老师的一句话让小马印象深刻,她说:“不要小看标点,因为这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水准是否专业。”

      通过十几篇课题申请的磨练,小马的课题申请也写得愈发有模有样。最初返工四五遍才能通过的课题申请,现在已经得心应手了。她欣慰地告诉记者:“以后碰到课题申请,我再也不怕了。”

      在沙龙中,吴念阳教授注意到研一学生小成不太擅长与人沟通,于是,专门委派她到大学生带农民工子女课外阅读的课题组,承担与闵行区农民工子弟小学老师进行联络的工作。一次,小成需要与一位校长联系以确定第二天去学校进行带读的时间。当吴念阳问起联络工作进展时,小成回答:“我打过电话给张校长,但电话不是他接的。”这话乍一听,吴念阳以为是别人代接了张校长的电话,但通过详细询问,她才了解到,小成实际想表达的意思是:拿到的电话号码有误,所以,电话拨过去是其他单位,致使她迟迟无法联系上校长。

      随后,吴念阳语重心长地对小成说,如果她用更简洁明晰的表述方式,那么,他人就能更快捷地了解她的语意。经过这番点拨,小成恍然大悟。之后,她开始注意改善自己的表达方式,说话前务必考虑清楚。不仅如此,她还要求沙龙里的同学时常提醒自己。此后,由小成负责的外联工作再也没有出过差错。

      同在沙龙里学习的研二学生白洁告诉记者,自己特别享受在沙龙里学习的时光,有时本周的沙龙活才刚结束,她便已经开始期待起下周的沙龙活动了。她颇有感触地说:“看得出,吴教授真心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她常会以‘如果你是我的女儿’开头来和我们谈心,这让我们都觉得格外贴心。”

开网络课程为学子“导航”

      课堂内,吴念阳主讲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等课程,被公认是心理系枯燥难懂的课程。然而,这样的课程到她手里,却变成了学生评价很高的课程。有例为证:在每年的学生评教活动中,吴教授的课在全院300多门课程中,总是名列前茅,许多外系的学生也竞相来旁听。

      很多人并不知道,吴念阳几乎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在批改作业和回复学生的邮件上。从前家住浦东的时候,她甚至抓紧上下班公车上的时间还在批改作业。13年来的教案从不重复、及时更新教材、每周批改作业、飞信及时和学生交流……这些,便是吴教授深受欢迎的奥秘。

      课堂外,吴念阳是颇受学生追捧的超级版主。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人生规划……吴念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她利用业余时间,在BB教学平台上开设了一门网络课程——大学生素养,只要登录平台,所有学生都可以方便浏览。

      对于这门“额外”增加的课程,吴念阳丝毫不敢马虎。她在网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阅读哲理文章、观看教育类视频、进行礼仪培训、结交优秀校友、思考自身的价值、规划自己的人生……

      多年来,吴念阳每周都坚持在网上挂一集电视节目的视频,内容从礼仪修养到中华文化,从世界各地风情到著名大学介绍,视频和文档容量达100G之多。

      吴念阳说,办心理沙龙也好,开网络课程也好,她从来都没有计较过得失。别人说她自掏腰包也好,自找麻烦也行,但这就是她的生活方式。她也没觉得有什么辛苦,因为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的。“我选择当一名教师,我就要做到一名教师该有的样子。”吴念阳如是说。

链接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web/TDisp_34533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