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非遗保护刻不容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7-03浏览次数:1941


来源:中国妇女报 2012年6月30日
标题:非遗保护刻不容缓

        在日韩大学里,几乎每个专业都会认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韩国公园里,每个星期都有民俗表演。


        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施行一周年,但目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越来越少,很多非遗项目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境地。保护非遗项目、找到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更多的观众,已经刻不容缓。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11月,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涵盖五大方面,即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就上海而言,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00多项,但是,大多数传承人都面临着找不到接班人的尴尬。这是一场非遗项目保卫战。上海,已经开始行动。

        6月2日至3日, “从民俗表演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会议上,曾经留学日韩两国的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翁敏华说,日韩两国保护本国非遗的态度着实令他动容和佩服。在日韩大学里,几乎每个专业都会认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韩国公园里,每个星期都有民俗表演。而参加研讨会的该校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则表示,在日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电视中播放着各种民俗节目,而普通民众也会在节日来临时举行各类民俗活动。在这方面,中国真的需要向他们学习。

        保护非遗,要从多方面入手、多方共同努力。上海师大教授翁敏华表示,大学应当承担起抢救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并把这项任务融入日常教学和科研之中。行动第一步,首先要从观念上达成统一:非遗保护,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根植于人们头脑中、心头里的,要口口相传才能保存下来。

        如何让这种口口相传落到实处、真正被人们“口口相传”呢?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90后”学生“挑起了重担”。学生来到上海三林,感受三林舞龙,参观三森绣庄等地方,校方还把上海港码头号子以及海派魔术传承人请进校园,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今,在上海师大的校园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可以制作三林刺绣、会用本地方言演唱锣鼓书、会模仿各色的弄堂叫卖了。

        6月3日,这些学生启动了“当代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巡演”活动。当天的表演节目很多,比如上海弄堂情景肢体剧涉及了叫卖歌、弄堂游戏、石库门里弄居民民俗等。此外,上海师大还自创了一种传承新路——将学校附近两所公园开辟为非遗项目的驻点表演场所,力争将影响力扩大到周边、到所在区域、所在城市,乃至全国。

        然而,目前,上海多数民众是不了解非遗项目的。松江区此前对一万多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中国文化遗产日是哪天、文化遗产包括哪些、上海有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等,能答出的人少之又少。民众不了解非遗项目的原因是很多的。首先是因为非遗项目自身的特殊性,其生产带有随机性和即兴性,对于传承这些非遗项目的人和观众来说,有了不少难度。另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非物质性的东西反倒显得不关心、不在乎,这就导致很多人宁愿去选择开车、学理发,也不愿意去学习“上海港码头号子”“崇明扁担戏”等非遗项目。第三,因为很多人对文化本身就没什么兴趣,就更别说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正如上师大人文学院苏志良教授所说,保护非遗项目,得从政府、学术和民众三个方面全面着手。而全民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非遗需要传人,也需要观众。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woman.com/rp/main?fid=open&fun=show_news&from=view&nid=84109&ctyp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