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面对校园欺凌拒绝“和稀泥”专家: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要关注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4-09浏览次数:469

来源:东方网 2021年4月9日

标题:面对校园欺凌拒绝“和稀泥”专家: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要关注

记者:傅文婧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4月9日报道:校园欺凌现象或许是每一座校园都无法回避的难解之题。被嘲笑、被孤立、被拳脚相加、被“挂”到网上辱骂诅咒……层出不穷的欺凌行为就像“沉默的噩梦”,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面对校园欺凌拒绝“和稀泥”专家: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要关注


电影《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欺凌(图为影片剧照)

近日,教育部发布公告就《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健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制度。未成年人遭遇欺凌该如何应对?为什么学校处理欺凌时容易“和稀泥”?家长又该如何发现孩子遭受欺凌并有效干预?针对这些迫切问题,东方网记者日前专访了教育心理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丹教授。

欺凌还是玩闹,如何去判断?

“校园欺凌具有多种形式。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明确什么是校园欺凌。”蔡丹表示,校园欺凌包括身体伤害如踢打、扭伤、绊倒;语言伤害如嘲笑、辱骂、诅咒;还有弄坏学习用品等财物,散布谣言,使孩子感到尴尬,其他同学远离孩子等等。“近期,校园欺凌还包括网络上的欺凌,比如通过邮件、微信、QQ等发送威胁的视频、图片等伤害孩子。”

面对校园欺凌拒绝“和稀泥”专家: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要关注


《哆啦A梦》中的大雄经常被胖虎欺负

在这诸多现象当中,“被孤立”不仅常见,且更像是一种校园冷暴力。“到底是人缘不好,还是被欺凌了?”判断欺凌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孩子的身心是否受到伤害。“如果是无法正常在学校里学习,那无论是人缘问题,还是受到欺凌,都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干预。”同时,蔡丹也提示,如果有学生经常鼓动别人不要理睬某位同学,甚至用暴力干涉同学们的正常交往,那就属于施加欺凌的行为了。

当欺凌已发生,我该怎么做?

当未成年人意识到自己被欺凌时,要如何有效应对?蔡丹表示:“当校园欺凌正在发生,尤其当自己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一定要大胆坚定地告诉别人‘你住手!你再这样我要告诉老师!’然后尽量往人多的地方去。”这是因为欺凌的发生往往具有隐蔽性,一旦人多或者有老师在场,欺凌者就不敢继续实施欺凌行为。

面对校园欺凌拒绝“和稀泥”专家: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要关注


遭受欺凌要勇敢面对

“要把这些情况勇敢地告诉可以信任的人,比如老师,比如自己的爸妈。”蔡丹表示,“要相信这些人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很多困惑。”有些欺凌是长期性的,有些是短暂的。长期受欺凌的未成年人,必须加以关注,制止欺凌的发生。

老师爱“和稀泥”,症结在哪里?

“这就是孩子之间开玩笑。”“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常有老师在处理欺凌问题时选择“和稀泥”,为什么会这样呢?蔡丹指出,老师有时候不愿意把事情扩大,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老师不明确这究竟是欺凌,还是普通同学之间的玩闹。“因为欺凌的隐蔽性,往往老师是没有实际看到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小学生的表达和描述事实的能力也有限,老师难以准确判断客观的事实究竟是什么。”

其二,老师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校园欺凌,从而导致无法正确处理。因此家长要和老师积极沟通,告知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困难,请老师帮助孩子。“老师要明白,校园欺凌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教育,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情况发生,受欺凌者往往会发展成为欺凌者,甚至引发暴力冲突,对学生和班级、学校的影响会更大,处理会花费更大的代价。”蔡丹说。

面对校园欺凌拒绝“和稀泥”专家: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要关注


校园欺凌题材日剧《人生》剧照

在处理欺凌事件时,要帮助老师还原事情本身,听取更多同学的意见,尽可能了解事情真相。蔡丹还建议同时参考一个标准:就是当受欺凌者感觉到自己被欺负了,无论是行为、言语或者被孤立,“只要引起了未成年人身心上的伤害,就可以认为受到欺凌。”这其中,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积极沟通,告知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困难,请老师帮助孩子。

孩子隐瞒欺凌,怎样去发现?

并不是每个孩子被欺负时都会告诉老师和家长。很多时候孩子由于比较胆小,会选择隐瞒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不敢跟父母和老师说出自己受欺负的事实,有这样特点的未成年人可能更容易会遭受校园欺凌。”

蔡丹总结出一些现象,建议老师和家长要留意:一、孩子的情绪或行为表现突然出现改变,很容易发脾气,很难安抚。二、未成年人的衣服、学习用品或其他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三、突然失去朋友或逃避人多的地方。四、孩子不愿意或者害怕上学。五、时常出现头痛,腹痛或其他身体不适等症状,又查不到具体病因。六、出现睡眠障碍,如睡不着或者很早就醒。七、在上网或玩手机后经常出现莫名的情绪低落、烦恼、暴躁等。

面对校园欺凌拒绝“和稀泥”专家: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要关注


《少年的你》剧照

“这些情况的背后往往都是孩子有害怕和担心的事情。”蔡丹提醒老师和家长,要了解清楚他们真正的想法。“让孩子倾诉,或许是干预校园欺凌导致伤害最重要的一步。”

对不愿开口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和子女建立信任关系,给予足够支持和温暖。当孩子在充分有安全感的时候,可能会说出自己的一些心里话。“建议家长每天花15分钟和孩子聊聊,了解他们一天在学校的情况。”

蔡丹同时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具体交流方式:例如问孩子“你今天过得好吗?”“跟我说说最开心的一件事和最不开心的一件事。”“你觉得爸爸妈妈可以做些什么?”“你们班上有人欺负或者受到欺负吗?”“有没有发生过这些事情,你怎么做的?”

减少校园欺凌,三方都要管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预防和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对策研究》从2018年起对来自全国的13346名中小学生展开调研,结果显示,19.9%的学生会卷入校园欺凌事件,其中受欺凌者占16.2%,欺凌者占0.9%,既是欺凌者又是受欺凌者的占2.8%。

蔡丹强调,实际上校园欺凌问题的干预对象,不仅局限于被欺凌者,欺凌者和旁观者都需要进行教育和心理调适。“小学生的欺凌和被欺凌往往是相互转换的。”蔡丹指出,“原先他可能是一位欺凌者,因为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容易用武力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被伙伴孤立。当同伴关系不好,甚至从群体中离开,他也容易变成受欺凌者。”

对于被欺凌者,他们可能会有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表现。对这些未成年人,首先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学校支持系统。“爸爸妈妈要足够关心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温暖和支持,教会正确应对方法,勇敢说‘不’建立自信。”

作为家长,要找到孩子的优势和擅长。“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要担心自己具有某些缺点或不足,比如长相、学业、体育弱项,去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做到不卑不亢。”在蔡丹看来,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家长的支持,尤其是母亲的无条件接纳与关心,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也是最强的保护因素。

“研究发现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容易对同学施加暴力,发生欺凌行为。”蔡丹指出,“往往欺负别人的人,是因为自己内心有委屈。足够自信和坚强的人,是不会欺负别人的。”所以,对欺凌者也需要关心和保护,要向他们正确示范什么是同学相处,教会孩子建立同伴关系策略,比如善于使用分享,如何帮助其他同学。怎么样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行为,怎么样是不合适的行为。同时给予积极关爱,提升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幸福感。

面对校园欺凌拒绝“和稀泥”专家: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要关注


日剧《人生》剧照

对于成为旁观者的这一部分学生,老师和家长要教会他们,怎么帮助受到校园欺凌的同学。“要有自己正确的判断,不参与,不起哄,不嘲笑。”

校园欺凌是未成年成长过程中的“痼疾”。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校园欺凌的处理方法,也要让学生、家长明白什么是校园欺凌,哪些情况属于校园欺凌。老师和家长要有足够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有效、正确地处理。蔡丹建议,学校可以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处理工作小组。“学校环境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系统,建构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友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让学生即使遇到问题也不用担心。”只有健全校园的支持系统,才能让广大未成年人健康向上成长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toutiao.com/i6949027335580467724/?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imestamp=1617954451&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10409154730010212074213410176D0&group_id=694902733558046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