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传承人走进高校 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05浏览次数:1930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5年11月5日
标题:传承人走进高校 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



2015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幕

        昨天(11月4日),一场虎虎生风的舞龙表演为2015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首场主题活动展演拉开帷幕。京昆面具、上海剪纸、墨锭制作、莘庄钩针编法……不少非遗传承人走进上海师范大学,与大学生手把手、面对面,用独门技艺亲述文明瑰宝。

        “非遗”受学生热捧

        来自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棕榈叶编织达人叶邦叔乐得合不拢嘴——她刚把她的“小玩意儿”摆出来就吸引了成群的学生围绕在她周围。当她轻巧地动动手指便把一片棕榈叶变成了“小蚱蜢”时,围观的上师大师生们啧啧称奇,禁不住也动起手来。老太太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能让这么多年轻人对棕编感兴趣,我太开心了。”

        据叶邦叔介绍,棕编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流传至今的“蚱蜢”、“蜻蜓”、“蟋蟀”式样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在叶邦叔多年的醉心浸淫下,她创新运用经过特殊加工后的干棕榈树叶创作能够长长久保存和收藏的干叶作品,并把式样发展到昆虫、鱼虾、禽鸟、走兽等50多个品种。
叶邦叔同棕编艺术相伴40余年,最迫切希望的就是找一个年轻的弟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传统艺术也是很有劲的,并不比电脑、手机差。”叶邦叔表示非常乐意把这门“指尖艺术”教给年轻人,“对民间艺术来说,有年轻人加入就有传承的希望。”

        收获颇丰的还有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莘庄钩针编法的传承人金龙华。莘庄钩针编法俗称“结花边”,编织过程中全凭一根钩针,“绽放”出一朵朵花儿来。展示不到半小时,金阿姨意外收到了二十多个女生的“拜师帖”。女生们细心地留下联系方式,让金龙华和徒弟们商量起明年“开班授课”的可能。
传承人与学生面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看不见、摸不着”。2015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系近年来本市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推广方面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

        据悉,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去年的基础上更增加了许多互动、体验环节。为了让大学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高校。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场主题活动展演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的上海剪纸、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塑、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莘庄钩针编法、被认为是“海派徽墨”的唯一代表曹素功墨锭等让上师大师生目不暇接。

        另悉,年底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围绕古琴、面塑、剪纸等主题陆续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沪上六所高校,为广大高校师生献上传统文化大餐。

链接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5/11/05/199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