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学界探讨新常态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25浏览次数:179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11月24日
标题:学界探讨新常态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
记者:李玉

        11月21日,第二届(2015)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此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承办,主题为“新常态下的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与会学者关注的议题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新战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区域轴带发展蓝图,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三大区域经济圈等。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干春晖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经济增长中的获利程度存在的不对等问题,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价格(原油价格)的动荡、土地成本的上升、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基尼系数的快速提高等系列问题。

        如何看待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干春晖表示,不能用简单的供给和需求失衡来判断,是由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供需结构不匹配带来的问题。因此,未来改革的方向,需要重视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未来的改革需要进行改革2.0,不能只想到刺激需求,要考虑如何利用好大国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区域异质性优势,开发国内市场,从全球价值链的被治理者转为治理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长江经济带占我国人口、经济的半壁江山,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对长江经济带装备工业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创新网络发展水平不高、创新网络节点初现、“核心-边缘”结构明显。

        数据显示,1985-2012年,创新网络密度值均低于0.5,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合作创新网络密度较低。2004年以后,网络中心势出现倍数增长,具体表现为网络围绕某些节点构建创新联系的程度越来越高。曾刚表示,这表明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专利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空间集聚性增强。

        空间经济学还待发展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空间经济学在对许多经济现象的解释中发挥了超强的生命力,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空间经济学与传统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相比,研究时间短,研究队伍小,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谈到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时说,目前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还严重滞后。例如,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总量的宏观调控呈现出效率递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地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提出,网点城市如何分工定位。这些问题还需从理论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空间经济理论还待发展。

        因此,空间经济学研究需要新方法、新体系和新路径。周振华认为,我国经济学者要在微观或宏观经济学领域赶超世界主流经济学家具有难度,然而,在空间经济学领域与国际学者处于同一起跑线,中国作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大实验”场地,给国内空间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近年来,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已引起了决策层、老百姓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城市试图从增加道路供给、新建停车设施、加密交通线路布局等供给角度来解决交通问题。

        然而,人们的交通需求是动态的,但供给是相对静止的,不均衡总是常态。从需求角度,发源于西方的交通拥堵收费理论在发展中国家是否可行?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赵红军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交通拥堵收费(税)是一种有效的调节交通需求的有效手段,可以同时将交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政府通过经济手段调节交通需求、降低交通出行环境代价、增加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打开一扇窗户。无论从理论和现实来看,北京等大城市都有条件实施交通拥挤收费,交通拥挤收费在中国具有很大的前景。

链接地址:http://lcl.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1511/t20151124_2711566.shtml?bsh_bid=92309316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