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你对非遗知多少?上海学生最熟悉的非遗项目原来是这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10浏览次数:1013


来源:第一教育 2016年6月10日
标题:你对非遗知多少?上海学生最熟悉的非遗项目原来是这些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是6月11日。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那么,学生对“非遗”了解多少呢?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报告对上海市15所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来看看报告得出了哪些结论↓↓↓

        中小学生最熟悉非遗项目为舞龙(狮)

        为了解广大学生对沪上非遗项目的熟识度,以陆建非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特意选取上海市非遗进校园21项优秀项目,它们分别是江南丝竹、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沪剧、锣鼓书、徐行草编、打莲湘、顾绣、青浦田山歌、扁担戏、崇明山歌、上海灯彩、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中华盘艺)、漆艺、海派面塑、麦秆画、舞龙(狮)、皮影戏、海派剪纸、鲁庵印泥、丝网版画、崇明灶花。

        课题组编制问卷题目“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是否熟悉?”

        从选择结果来看,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如下图蓝色图例部分所示熟悉度)舞龙(狮)67.6%、皮影戏65.01%、沪剧54.61%,最不熟悉的三项依次是(如下图红色图例部分所示不熟悉度)打莲湘60.06%、顾绣52.3%、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50.07%。




        不难看出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非遗项目不仅在上海、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它们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学生对这些项目熟悉,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其他多种途径认识它们,包括教材、影视剧、课外读物等。

       由此可见,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多方面、多角度协同推进,它不是某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最不熟悉的三项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只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人所知。

        课题组建议,这类小众性项目,需要未来向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熟悉它们,使它们不再小众,同“国粹”一样成为域外者也熟知的中国优秀文化代表,进一步丰富“国粹”宝库,让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历史性、空间性非遗认知度不高

        报告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对“非遗”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但对非遗的具体内容,中小学生们的理解却参差不一。

        对于非遗项目的鉴定,学生们的选择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沪语69.69%、捏面人66.41%、评弹55.38%、端午节45.04%、永青假发制作技艺44.13%、中国菜28.91%、南京大屠杀24.51%、《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15.92%、大熊猫15.57%、大运河14.25%。

        从他们的选择中可看出,一部分学生能从所列内容中判断出哪些是非遗,哪些不是。而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对什么是非遗这一基本概念都还未弄明白,错误地将不是非遗的选项选上,如大熊猫、《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且选择这两项的学生不在少数,说明学生对非遗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太清楚。

        又如,南京大屠杀属于“记忆性”非遗,大运河属于“历史空间性”非遗,但选择的学生比预期要低得多。

        因此,课题组负责人陆建非教授建议,在年轻一代开展非遗传承的实践中,首先要使他们明白什么是非遗,并能从具体项目中辨识非遗,不能将他们对非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定义和抽象概念上,更不能在没弄清楚某项非遗的来龙去脉前就开展相关传承活动,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取得理想的传承效果。

        对此,报告提出四项建议,提高非遗进校园实效:

        1厘清非遗概念认识

        在非遗传承的实践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非遗,而这样的明白也不能仅停留在对非遗概念的记忆上,而应通过实实在在的各种非遗项目弄清楚什么是非遗,并能辨识出现实生活中哪些是非遗,哪些不是非遗。只有在真正清楚非遗概念的基础上开展非遗传承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以点带面扩大非遗文化知识传播

        由于学校师资、精力、文化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校园内开设众多非遗项目课程。在实际传承中,各学校可以某一非遗项目为基础,在做好基本项目知识传播的基础上,适时扩充更多非遗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寻找个人感兴趣的非遗项目,培养更多传统文化的忠实爱好者,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3项目传承的持续性衔接问题

        目前,非遗进校园的学校大部分是小学或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很少。非遗进校园,不论是在什么样类型的学校,非遗传承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传承连续性的问题,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某一非遗项目,但在中学时到了新的学校,新学校并无相关非遗项目,“浅尝辄止”的做法对学生个人及原来学校而言,都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最好能建立非遗进校园的持续传承机制,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大学,让想学的学生可以有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环境。这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民族文化复兴也有重要意义。

        4项目深层次发展问题

        非遗进校园应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而非学校发展的负担。各学校在非遗进校园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好区域文化资源,发挥好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挖掘好学校非遗育人内涵,创设各种有效载体,开拓各类有趣场域,使得非遗能自然而然地进入生活,变成兴趣,将学校非遗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德育精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时代新人。
 
链接地址:http://mp.weixin.qq.c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