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师范大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24浏览次数:10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年6月24日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记者:李玉 查建国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李玉 查建国)6月23日,上海师范大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滕建勇发表讲话,副校长高建华主持座谈会。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相关学院、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研讨。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陈恒,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学术委员会主任、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苏智良,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蒋传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青松,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陈泽环等作主题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滕建勇发表讲话(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滕建勇表示,对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我们要形成以下四方面思想共识,一是深刻领会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二是领会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三是领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四是领会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导的重要性。

        滕建勇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新问题。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既要了解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也要意识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更加需要注意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动。这些都亟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和回答诸如掌握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支撑。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秦莉萍传达党中央、教育部、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相关文件(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秦莉萍传达党中央、教育部、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相关文件,并表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关学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结合学校和学科实际,加以贯彻落实,推动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再上新台阶。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高建华主持座谈会(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陈恒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陈恒在发言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比如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对这几大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思考,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们之所以要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因为我们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亟需确立完善起来,有待被世界所接受。”因此,必须充分弘扬自己的特色,讲好中国的故事,让世界聆听中国的故事,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从而理解中国的发展模式,由此建立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周书俊表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康德曾说过:“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也就是说,不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是空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盲的。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深入,也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苏智良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苏智良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中国的历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认同、文化传承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研究要坚持学术创新,就必须出精品、出成果、出人才,而独创的学术成果,必然需要研究者们付出艰苦、长期的努力。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蒋传光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青松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汪青松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依据近代以来发展历程作出的必然选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近代以来,中国产生的问题难以计数,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近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提出的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办法与方案也有多样,但一个一个的办法与方案都失效或破产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对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的反复比较中,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

        汪青松还表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定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在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的反复比较中选择马克思主义?因为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以来中国有着共同的基因。由贫穷变为富强,是中国人民与马克思主义共同的立场、共同的追求与共同的道路,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生根、开花、结果的根据。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陈泽环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