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各国虎爸,“虎”得不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7-06浏览次数:757


来源:新民周刊 2016年7月6日
标题:各国虎爸,“虎”得不同
记者:姜浩峰

        凡是有妈妈群的地方,就有“淡定妈”“纠结妈”和“鸡血妈”。古有孟母三迁,说白了也是一种纠结。

        上海如此,北京如此,台北、香港也莫不如此。即便是到了美国洛杉矶,中小学家长中都不乏淡定派、纠结派和鸡血派。当然,像打了鸡血般关心教育的,更有一心教子并有良方的爸爸。

        鸡血家长毕竟少数

        “帕克(Parker)在7月4日于汾阳路30号举行爵士钢琴汇报演出,大家来哦。”这是帕克的妈妈陈女士在自家亲戚群中砸出的“重磅”消息。


        作为妈妈,陈女士为自己12岁的儿子感到骄傲。她坦言:“因为孩子他爸主抓孩子的教育,并且有着他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所以我们家有关孩子教育的事,由孩子爸爸做主。”帕克爸爸马克·科朗(Mark Kronar)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是一名有24年教学经验的高中数学老师。做老师之前,马克·科朗在纽约大学读的是材料工程专业和数学学位,还学了一些物理课程,之前从没想过去做教师。

        自从有了帕克,马克·科朗“父性”四溢,觉得自己之前的人生,都是在为帕克的到来而准备。“现在我在旧金山艺术学校(SOTA)教数学,我读大学前热衷音乐,这些都能对帕克学琴、学歌唱有所帮助。总之,冥冥之中,我之前的人生都似乎在为帕克做着准备。”

        在帕克家居住的旧金山湾区,马克·科朗算是为数不多的醉心于孩子教育的父亲。 “就拿寒暑假来说,许多孩子在家里无所事事。家庭对他们也是听之任之。对于旧金山当地大部分人家来说,首要事情还是挣钱,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而那些特别关注孩子教育的家庭,会根据孩子各自不同的兴趣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暑期学习机会。比如一些大学开有专为中学生设计的计算机编程课程,也有教育机构组织孩子们去野营。而帕克学习爵士钢琴的地方是斯坦福大学,平时他还可以去唱诗班学习歌唱。总之,学习机会很多。

        在与上海孩子的接触中,马克感到,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没什么不同。一样开放,一样聪明,一样年轻富有活力。

        在上海,马克组织了不下三次“亲友团教育沙龙”,一心找寻两地家长、孩子在教与学领域的异同。他发现来到沙龙的家长,大多数倾力于孩子的教育,热情不逊于旧金山那少数扑在孩子教育上的家长。帕克妈妈陈女士则发现,尽管上海的一些家长倾力于教育,却很少有人像马克一样亲自给孩子讲解,或者耐心仔细地回答孩子问题。“许多家长问我们美国的名校排名,还有的家长很愿意砸钱上各种补习班,却很少能耐心仔细去回答孩子们的‘为什么’。”陈女士说。

        《新民周刊》曾经报道过的鸡血妈妈“小鱼”,某种程度上倒是与马克颇为接近——亲自教孩子学英语、亲自安排孩子的课程、亲自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由此可见,尽管上海家长关心孩子教育的比例或许高于旧金山家长,但亲力亲为者仍是少数派,许多人认为花钱可以解决问题,甚而将孩子往高级寄宿学校送,而自己或奋力工作,或尽情休闲,即使寒暑假也无暇陪伴孩子。

        怎样看待暑假游学

        尽管哪里都有鸡血家长,但中美两国不同成长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却有不同的取舍。鸡血妈妈小鱼更在乎孩子能早点搞懂奥数,更早适应幼小衔接;而马克更在乎孩子学习时是否快乐、是否热衷于学习、是否找到兴趣。“创造力”一项顶顶重要!“如果创造力缺乏,那么即使这位学生门门功课全A,也不一定就是好学生。如果一位同学解题时发生了错误,这并不可怕。美国的教学中,允许学生犯错,关键是要找到错误发生的地方,找到问题,从犯错中学习。”马克说。

        今年6月12日于上海师范大学召开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首届国际论坛上,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林恩·托德发言时称:“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甚至在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班级、不同社区之间,人们对教学之‘卓越’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差异。” 托德主张根据儿童学习的质量来评价教学之“卓越”,换言之,比较各地少儿是否卓越,不能靠一套测试系统来给所有国家不同地区的孩子打分,而要具体看孩子们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以及通过学习得到了什么。

        2012年暑假,上海交大附中高级教师蒋敏然曾经带领“中学生暑期游学团”到英国。


        在那次暑期游学活动出发之前,许多家长认为——去英国一段日子,是为了提高英语会话能力,为今后提高英语考试分数做准备。然而,当游学团回到上海后,蒋敏然告诉家长们,这些孩子会在每天出门前与Homestay(所寄宿的家庭)主人探讨即将看到的大学、博物馆、展览馆的历史和现状,还常常与住家交流中国晚餐与英国晚餐之间的差异。蒋敏然体会到:“游学之学不能停留于课堂,不能停留于完成作业,更不能停留于获得考试高分。学习本身是探索的过程,只有在了解事物、研究现象、探索本质的过程中,才会获得真正的学问。游学之美在于‘有所学’。”

        蒋敏然发现,英国中学生暑期里有许多社会实践项目。“花样还真是蛮多的。有些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做一些对口的活动。比如我们的Homestay家的女儿想读护理专业,暑假就到老年人家里去做简单的护理工作。也有的同学利用暑假根据教材或者莎翁剧本排戏,我们住的第二家Homestay家的儿子告诉我,他每天都在和同学们排练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蒋敏然告诉记者。

        就像帕克在上海的钢琴演奏会一样,西方家长更多地在意孩子的表现,这种变现不仅仅局限于学业。这种观念,与家长们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

        帕克的中国小伙伴们的家长,人生经历大多是从校园到校园再到工作岗位。而帕克的父亲马克则不同。他高中没毕业就跑到欧洲,靠拉小提琴,玩音乐“混”了好几年。回到美国以后,又从头读高中考大学。由此,他并不反对孩子们接触更多新鲜事物。

        对于现在孩子们成天捧着手机、IPad,马克亦认为是正常事。“你们扪心自问,你们这些家长不也如此吗?”马克说,“如今,美国的公立高中要求老师电子化教学,将IPad作为教学工具。我赞同孩子们使用这些工具,即便是玩游戏时,大脑也在高速运作。如果孩子沉迷其间,大人首先要做的是寻找到孩子的其他兴趣点,而不是强制没收。”

        体验比结果重要

        正逢暑期,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黄一峰,在大陆推出了一本新书——《自然怪咖生活周记》。


        “我从小在台北长大。”黄一峰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其实台北和上海的都市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市里长大的小孩,许多人从小没有接触过自然,而暑假正是个好机会。”

        黄一峰自己的成长,也是一个特别的故事。他对出版的热衷,要追溯到青少年时代。黄一峰初中时因数学、物理等科成绩不好,在一个暑假里被老师告知——新学期去“放牛班”报到。幸运的是——欣逢假期,他有时间调节自己的心境,去植物园看到了许多花草生物,让他在充满挫折感的青春期得到些许疗愈与修复。高中时,爱画画的黄一峰如愿就读复兴商工美工科。“从毕业制作中,我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哀愁。后来,我又机缘巧合加入了环保团体,正式开启漫长的自我学习之路,终于从一个美工志工,逐步变身成为自然课程讲师、自然观察达人。”黄一峰说。

        如今,作为一名生态摄影师,黄一峰与民生美术馆、上海科技馆、上海植物园等单位合作,开设有自然野趣探索营,带着小朋友们在都市里寻找自然、认识自然。

        “我自己从小就是在台北的这些地方观察自然,现在不仅是在教小孩子,也更是在教他们的父母——希望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在假日带着孩子去周遭的地方感受自然,发现自然。”

        与黄一峰的观点颇为接近,7月1日,马克一人带着孩子和他们新认识的三个上海同龄小伙伴,去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马克陪他们看展,为他们讲解,一行五人,不亦乐乎。在马克看来,无论是智能手机上的联网游戏,还是一起去自然博物馆,对于暑期的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社交活动。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对中小学生来说也很重要。总之,暑假的意义可以多种多样,关键看是否有所收获。个人的兴趣因人而异,度假方式、成功模式,又岂有统一标准呢?

链接地址: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7480?mb=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