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让大学生喜欢上思政课,上师大是如何破题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6浏览次数:724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6年11月16日
标题:让大学生喜欢上思政课,上师大是如何破题的?
记者:刘晓晶

        编者按:

        11月4日,教育部官网以“上海师范大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题,从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实效;改革评价方式,优化教学考核;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能力;加强统筹协调,健全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介绍了该校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举措。事实上,这仅仅是该校在创新本科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不断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借助国家和地方本科质量工程项目、上海地方高校内涵建设工程、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上海市教委免费师范生建设项目等,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本科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推进一系列本科教学改革举措、取得显著的成效,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从今天起,本网将刊发系列报道聚焦上师大本科教学改革举措,以飨读者。

        聚焦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系列报道之一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

        面对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问题,让思政课真正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挑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来破解?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上师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歇。

        党委书记走进思政课课堂,为新生上“大学第一课”

        9月12日开学第一天,校党委书记滕建勇走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为该校建工学院2016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新生上了一堂引人入胜、深富内涵的“开学第一课”。

        课堂伊始,滕建勇与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指出明确的大学目标是思考“为什么读大学?”这一问题的关键。
在简单介绍了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后,滕建勇围绕大学精神,引用蔡元培、梅贻琦、李大钊等教育先贤和著名教育家、上海师大首任校长廖世承,以及乔布斯、俞敏洪等公众人物激励青年学子的话,指出大学是仰望星空、做“梦”的地方,大学是青年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

        滕建勇对新生说,大学生活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意味着更加自律、相容的生活环境,更加自立、博学的学习要求,因此应当本着志存高远的成长目标,争取全面的发展。青年学生在大学不仅学专业的知识,更可以在大学学会“悟道、受业、释惑”,而现在“道”的根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你大学毕业后准备干什么?”的问题,滕建勇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用师大杰出校友唐盛昌、仇忠海等典型人物和师大承前启后的85后、开拓创新的90后等身边典范,激励新生们能够在大学里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读一批好书、结交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等10件大学期间应该做的事情。

        2016级土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刘成林这样说道,滕书记的课让我对大学有了新的认识,使我对什么是大学、怎样度过大学、如何丰富自己有了全新深入的认知。同时,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明白了中国梦的深层含义,让我对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更加有规划,更加有信心!

        闻道中国,学校思政课改革首场讲座开讲

        9月28日,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平走进该校2016级新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讲座。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教授主持并介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相关情况。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朝闻道,夕死可矣”到“一以贯乏”的精神脉络,诠释了“闻道”就是要知“道”;知“道”,就是要行“道”。“闻道中国”就是要通过专家的明示知“道”,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讲座中,陈卫平教授以“毛泽东思想与传统文化:中西合流与变革融合”为切入点,围绕“什么是正确观点”“什么是错误观点”的命题,强调指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阐述清楚观点的基础上,陈卫平教授从“毛泽东思想:近代中西文化合流的新阶段”、“毛泽东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毛泽东思想的融合:对传统文化的融合”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两节课的时间里,陈卫平教授大量引用了关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案例,中国古代先贤名人的诗句,从必要性、可能性、继承性、中国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西合流、变革融合的重要性。

        不变的教学内容,翻转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是不一样的教学体验。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在2016级新生中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改革试点,包括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学习评价方式等。其中,课堂教学结构将分三大模块进行,包括五分之三课时开展中班教学,五分之一课时开展专题报告,五分之一课时开展小班辅导。开设“闻道中国”系列讲座,邀请全国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思政课课堂,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理想的光辉、信仰的力量和启蒙的先声,帮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推进上海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思政课改革首推小班讨论模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为什么读大学?大学生活如何过?”“毛泽东思想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哪些方面?”“张涵宇、彭于宴在电影《湄公河大案》扮演的中国警察,出入金三角抓捕的电影片段与真实的历史场景之间,如何进行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解读?”……10月26日,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小班讨论在奉贤校区40多个教室同时举行。

        在小班讨论中,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搭建了“教师指导—研究生助教—辅导员参与—本科生讨论”的小班讨论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专业60多名研究生助教,20多名学院辅导员参与其中。课堂上,专业教师通过回顾“闻道中国”系列讲座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抛出主题交给学生去思考、去探讨,在老师与学生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枯燥的学习生动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赵晓芳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班讨论的课堂上,根据谢晋学院动画专业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主题。“中国影视动画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历程?”“中国影视动画中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如何将中国精神融入到未来中国影视动画的创作中,实现中国故事与中国影视动画的完美结合?”一个又一个有力的发问,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将思政课堂上的哲学思辨与专业学习的深刻反思紧密联系起来。

        研究生助教、2015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赖聪聪在小班讨论中打破以往课堂组织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在电影《摩登时代》片段回放中,激发学生思考“主人公查理见到圆形的纽扣就做出习惯性拧动的动作,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哪些弊端?”她说,小班讨论充分调动起了同学的参与度,在激烈的碰撞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研究生助教们在“问题导入-有力发问-主题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实践中,纷纷表示“小班讨论对于专业学习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机会,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边学边用。”参与讨论的学生则这样说,灵活的教学形式转变让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不再枯燥,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导演”,而他们由“观众”变成了“主演”

        思政课改革三个“新”带来课堂新气象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告诉记者,2015年6月,学校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调研。调研主要围绕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评价和喜爱程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学科、不同身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考核方式等核心问题,希望通过现状分析,找到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以回应学生对思政课的期盼。

        2016年上半年,学校成立了思政课改革领导小组,思政课改革方案始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包括方案的根本定位、基本要求、改革内容、关键环节等重要问题,既牢牢把握了大的方向和基调,又明确提出了具体思路的方法。
周书俊说,几经调研、论证和研讨,形成了具有师大特色的思政课改革方案,用生动的思政课堂教学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作出了解答:

        首先,核心理念定位要“新”。实施“以知信行为导向”的思政课改革,充分体现了学校培养“德行高尚、学识扎实、身心健康,具有现代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的卓越教师和一流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考核相挂钩的思政课评价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分按学习成绩与操行表现两部分评定,课程学习成绩计入学习学分,操行表现纳入毕业前的总体课程评价,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其次,教学组织方式要“新”。实行中班教学、专题报告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紧密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现实和热点问题,优化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校党委书记滕建勇走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以《梦想启航 砥砺前行》为题,建工学院2016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新生上了一堂引人入胜、深富内涵的“开学第一课”。面向近二千多名学生开设“闻道中国”系列讲座,整合国内优势资源,邀请中央党校、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上海、山东等省市社会科学院的知名专家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第一课堂。建立了“教师指导-研究生助教-辅导员参与-本科生讨论”的小班讨论模式,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将枯燥的学习生动化。

        最后,机制体制架构要“新”。成立校思政课改革领导小组,健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校党委会议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思政课教学专题研究。建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开展思政课调研、听取汇报、讲授思政课、到堂听课、参加集体备课等制度。建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宣传部统筹协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单位相互协同配合的思政课改革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推动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联动,尤其是建立思政课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协同创新,全国教学名师汪青松教授、全国师德楷模孙雅艳的教改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在周书俊看来,学校思政课改革实施以来,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学生都深刻体会到改革带来的课堂新气象。在新生“大学第一课”,了解校领导眼中的师大历史、师大精神和师大情怀;在“闻道中国”系列讲座,聆听“大咖”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国内外政策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证分析;在小班讨论环节,体验老师从“主演”到“导演”,学生从“观众”到“主演”的角色转换。

链接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6/11/16/207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