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上海动物园内发现新物种——小甲虫长约2毫米,已被命名为“西郊公园毛角蚁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15浏览次数:363


来源:文汇报 2017年3月15日 6版 教科卫;广告
标题:上海动物园内发现新物种——小甲虫长约2毫米,已被命名为“西郊公园毛角蚁甲”
记者:樊丽萍
转载:华龙网 东方网等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殷子为(左)和导师李利珍教授在一起,研究“西郊公园毛角蚁甲”标本图。沈洁馨摄
        上海动物园里竟然住着从未被记录的新物种——一种长度大约2毫米的小甲虫!经鉴定,它在分类上属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蚁甲亚科,目前已正式被命名为“西郊公园毛角蚁甲”,一个带有上海记忆的名字。
       
        记者昨天从上海师范大学获悉,最新发现的“西郊公园毛角蚁甲”,是去年该校一支昆虫学研究团队在上海动物园一隅的绿地上采集昆虫标本时,无意中发现的。经过一年左右的比对、论证,最终将其鉴定为新物种。相关学术论文已于今年3月正式刊登在国际动物学权威期刊《动物分类学》上。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殷子为告诉记者,去年他和团队成员到上海动物园做昆虫标本采样,在显微镜下,科研人员突然发现,有个黑色的小甲虫无论是头部结构上呈现出的黑色粗颗粒,还是腹部上的凹坑、金毛以及内部生殖结构解剖结果,和他们过去所熟知的蚁甲都不一样。后来经过鉴定,认定它是一种过去从来没有被记录的新物种。
       
        在学界,每当有新的昆虫发现,科学家都会为它起一个正式的拉丁文学名,与之“配套”的还有一个模式标本。以发现地命名的“西郊公园毛角蚁甲”,正式拉丁学名为“Batriscenellus xijiaogongyuan Yin,Jiang & Chen,2017”。而表征其为新物种的模式标本目前就收藏在上海师范大学昆虫标本室。
       
        据介绍,“西郊公园毛角蚁甲”是一类躯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拥有2对翅膀和3对足的节肢动物。它属于鞘翅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甲虫”,特征是前翅角质化。甲虫是全球动物界里最大的一个目,物种总数超过30万种。隐翅虫则是鞘翅目下一类特殊的甲虫,是一种主要栖息于落叶腐殖层的小型捕食性甲虫,鞘翅极短,腹部体节外露。目前,全世界已记载的隐翅虫种类超过6.5万种,我国已知的超过6000种。
       
        隐翅虫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劣。然而,上海地区过去
       
        百年来仅记录到60种隐翅虫科物种,且多为常见的广布种,这可能与上海本身的自然环境——缺乏山地森林系统、近数十年来城市化进程以及缺少物种多样性的基础调查有关。
       
        在殷子为看来,此次能在上海动物园发现新物种,至少传递出两个信号:首先,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仍然保有着一些原始的生态环境,这对“庇护”一些我们目前可能还未知的新物种极为重要。上海动物园内植物种类丰富,保存有较好的人工林,部分区域拥有较厚的落叶腐殖层,生态系统较为完善。
       
        “这些年我们虽然也在陆续发现一些蚁甲亚科的新物种,但都是在外省市的一些自然保护区或比较原始的地方。这次在市中心的一块绿地里找到了新物种,非常兴奋。”而另一方面,殷子为也认为,上海在对本地昆虫研究的系统推进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