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全国第三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5-10浏览次数:17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5月10日

标题:全国第三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记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第三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4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和上海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恰逢党的百年华诞,此次高层论坛的举办,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上海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样本。

  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储继峰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出席开幕式,来自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家及师生代表、媒体代表等相关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此次论坛。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银亮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储继峰在致辞中介绍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上海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团队所做的一系列探索和取得的一系列建设成果。他提出,爱国主义是永恒的时代命题,探索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这一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张志丹在致辞中回顾了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服务学校立德树人等多方面取得的成效,突出了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实践价值。在大会总结中张志丹表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层论坛是思想的碰撞,是心灵的交流,围绕相关问题进一步达成了共识,也体现了专家学者们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的辩证、理性思考。当前,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明确:一是如何在教材和课程建设一体化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二是如何通过充分的交流互动形成一批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平台与基地;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教育部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做主旨报告。他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各学段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本身的差异性、方法选择上的多样性,要从方法论层面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目标的统一性问题。当前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从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的追求上去打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条通道。

  做好思政课一体化的理念创新与实践

  此次高层论坛围绕三大板块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第一个板块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展开,由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和上海商学院赵贵臣教授主持。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分享了“构建思政课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与思考”。他提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个内在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的价值评判能力、理论思维能力为导向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其需要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法治、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甚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的要求下构建。同时,我们亟需注重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关系问题、知识性教学要求和价值性教学要求的关系问题、过程性考核和基础性考核的关系问题。

  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以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将爱国主义传统融入思政课教育的路径和实践。她提出,上海大学践行爱国主义传统融入思政课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要挖掘校史中的爱国主义资源;二是要挖掘上海市的爱国主义元素;三是做到思想政治课改革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金明教授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主题展开阐述,他分享了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内涵及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认知和教学认同,如何在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选择的一些思考。他认为,在“八个统一”原则的指导下,做好课程分工等具体路径设计方面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明确了爱国主义专题融入思政课教学这一举措。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对专家的发言做了点评。

  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队伍建设

  第二个板块主要探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队伍建设,由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宏斌教授主持。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先春教授就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提了几点看法。他认为,其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环节的联动性,且有一个共同的组织体系,这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提供可能;其二,为实现教学效果、教学目的能够达到最优化,要对教师的素质有统一的要求;其三,要通过创新和优化教师培养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天华教授表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进而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必然要求,要从办好思政课的战略要求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为理论指导,以横向协同、纵向衔接为原则,努力构建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宝娟教授做了点评。她肯定了四位专家从不同视角提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做法。她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打造我们的共同体,才能够实现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的目标。

  持续用好红色资源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个板块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展开了深入交流,由赵银亮主持。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大文教授围绕“思政课教师讲爱国的法治视野”展开深入阐释。他认为,爱国主义不只是一个政治原则或道德要求,更是一个法律义务。作为思政课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拓展自己的法律视野。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四个视角来观察:一是宪法的视角,二是刑法的视角,三是专门法律的视角,四是从法律规章的视角。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董玉来教授从“四个正确认识”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他就如何准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当下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方面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副教授提出,一体化视角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建设背景下,着眼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此,要着重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系统,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以复杂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来看待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二是要从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中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内涵的一体化;三是以身心一体的原则为统摄,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导向和实践导向。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对四位专家的发言做了总结。他提出,上海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针对爱国主义问题,诸如红色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上海应当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阶段,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结合本次论坛理论成果,加强课程实践路径创新及丰富课堂授课形式,使思政课堂“活起来”“火起来”,用扎实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储继峰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致辞并作大会总结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银亮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和交流发言阶段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作点评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链接地址:http://ex.cssn.cn/zx/xshshj/xsnew/202105/t20210510_53321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