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上海动物园发现新物种——酷似蚂蚁取名“西郊公园毛角蚁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29浏览次数:208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7年3月29日 9版 看社会 版面头条
标题:上海动物园发现新物种——酷似蚂蚁取名“西郊公园毛角蚁甲”
记者:荀澄敏
 殷子为副教授与李利珍教授正在研究最新发现的物种。荀澄敏 摄


        最近,上海动物园发现新物种:一种以前从来没被记载过的小甲虫。因为上海动物园被老上海人亲切地称为西郊公园,所以经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动物园技术研究人员鉴定,新物种取了一个带有上海记忆的名字——“西郊公园毛角蚁甲”。

    全新物种“隐身”上海动物园

   上海动物园植物种类丰富,2015年该园技术研究人员开展“上海动物园资源昆虫多样性调查及在保护教育资源中的开发应用”课题,邀请以昆虫学研究为专长的上海师大作为协作单位,摸底调查园内本土昆虫多样性。去年夏天,上海师大昆虫学研究室博士彭中等人在上海动物园一处未开发角落的朽木间发现一只身长仅2毫米的小甲虫。经过外观检视与结构解剖,发现这是一种人类无记录的全新物种。日前,随着国际动物学权威期刊《Zootaxa(动物阶元)》发表了他们的论文《上海蚁甲亚科记述》,这种小甲虫被沪上昆虫学家命名为“西郊公园毛角蚁甲”,拉丁文名Batriscenellusxi-jiaogongyuansp.n.。

        在上海师大藏有30万号标本的昆虫研究室里,它已被上海师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殷子为制作成模式标本,这意味着,它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正模”样品。从生物分类学看,西郊公园毛角蚁甲属于隐翅虫科的蚁甲亚科。简单而言,就是拥有“隐形翅膀”的微型甲虫。殷子为解释,它之所以是新物种,一方面从外观上看,它明显有多毛的粗糙感,甚至背部还有独特的毛斑;另一方面,通过解剖生殖器,进一步发现其与以往发现的蚁甲相比,具有显著不同的生物特征。在动物分类学上,西郊公园毛角蚁甲与其它已发现蚁甲的差异,就相当于某种金丝猴与猕猴的区别。这个世界上,人类已知动物约150万种,其中昆虫多达100万种,而甲虫占到33万种,甲虫中隐翅虫就有6万余种。可以说,隐翅虫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科,而蚁甲属于其下面的亚科,全世界现有1万多种,中国已知有300余种。上海地区有记载的隐翅虫约60种,其中首次在上海记载(模式产地在沪)的有10种,上海铠甲是上海师大教授李利珍2001年在佘山发现,属于铠甲亚科;另一种为上海方胸隐翅虫,由中科院专家2010年在徐家汇发现。

   新物种显上海生态保护“家底”

   上海师大昆虫研究室负责人李利珍认为,这类昆虫是捕食性的食肉动物,多生活在枯枝落叶之间,以小跳虫等更小的昆虫为食。至于这一新物种发现的生态意义,李利珍认为至少有两方面:其一,在上海这样高度人工化的大都市,人类活动越频繁,新物种发现的概率越低,但如今仍能有所发现,表明上海生态保护有益生物多样性。其二,西郊公园毛角蚁甲可能一直在上海生活繁衍,只不过人类为生物分类几百年来从未发现它们的存在,说明上海或者说中国对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摸清“家底”仍有较大空间。

        彭中希望再次回到那片林子,找到更多西郊公园毛角蚁甲。他们曾在上海各个地方发现4种蚁甲,相对于全球上万种蚁甲,仍属凤毛麟角。他说,蚁甲寿命一个月都不到,只有不断繁衍才能延续种群。“假如西郊公园毛角蚁甲特定为本地物种,那么可能林子没了,它们也就没了。”

        不久前,上海师大殷子为博士、李利珍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博士、黄迪颖研究员等还发现了上亿年前形态高度特化的苔甲化石,研究人员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类形态高度特化、专性捕食跳虫的苔甲化石,鉴于殷子为博士等人发现的苔甲化石其高度特化的触角、口器和鞘翅等特征,建立了一新属种——恐怖古鞭苔甲。

链接地址: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7-03/29/content_43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