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三月三日天气新,浦江水边多丽人,“上巳节”社交开放日不被遗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30浏览次数:275


来源:上海观察 2017年3月30日
标题:三月三日天气新,浦江水边多丽人,“上巳节”社交开放日不被遗忘
记者:徐瑞哲

        由于古时女性平日居家为多,少遇公开场合,因此就女子而言,上巳节更值得珍惜。她说,时至今日,我国广西等地还保留着上巳节传统,甚至民众放假庆祝。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杜甫名诗《丽人行》,让今人仿佛还依稀记得这样一个“上巳节”。

        3月30日,农历三月初三,正是“上巳节”。有意思的是,从华东师范大学到上海师范大学,不少“丽人”“骚客”仍在浦江水边,向这份具有2000多年历史渊源的传统文化遗产致敬。


        博士后女主播重现“兰亭”情景

        今天,名为“樱桃雅集·师泾有约”的上巳诗词展览在华东师大图书馆展厅持续进行,其中节庆诗词不乏名篇,而且还有名家动态演绎。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的“母亲河”樱桃河之畔,“博士主播”林牧茵就作为朗读者,在古筝伴奏中为观众朗诵了《兰亭集序》。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位学者型女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华东师大哲学系博士后,声情并茂重温水边修禊的传统节日之风。这篇《序》正是东晋王羲之与一众文人,在三月初三“上巳节”以文会友留下的经典佳作。同时,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人之一方笑一,也带来了自己诵读的《将进酒》版本,与琵琶声相互糅合。

        从《春江花月夜》、《短歌行》、《牡丹亭·皂罗袍》到《诗经·秦风·蒹葭》等,到场观众纷纷称赞,“虽然很多篇目耳熟能详,也知道许多诗词是可唱的,但现场看到方言吟诵、吟唱等表现方式,还是第一次。”

        事实上,上巳节在古时是与春节、中秋并举的重要传统节日,它源于春秋,兴于两汉,盛于魏晋隋唐。历代以来,上巳节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习俗世代沿袭。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源于“浦江第一弯”闵行吴泾的樱桃河,古代就有文人雅士集会。早在明代,他们相聚在樱桃河畔,吟诗作画、会友赏景。当时的樱桃河叫莺窦湖,“莺窦九老会”曾名噪一时,说的就是当地9位乡绅在河畔会友的雅事。如今,这条河与华东师大老校区的丽娃河遥相呼应,大中小学生与市民游客共同传承着这段千古文脉。



        从黄道婆起,申城女性地位一路高

        那么,上巳节为何与“丽人”特别有缘呢?上海师大女子文化学院原院长、人文与传播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朱易安,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解释道,其实上巳节相当于古代的社交开放日,对于男男女女都是社交平台和机会,但由于古时女性平日居家为多,少遇公开场合,因此就女子而言,上巳节更值得珍惜。她说,时至今日,我国广西等地还保留着上巳节传统,甚至民众放假庆祝。

        相传每年“三月三”,女儿们去到临水之地,洗漱、对歌、饮食,用种种仪式表达自己求生、求偶、求子的生命欲望,成为女子乃至人类的生命之节。朱易安教授告诉记者,早在2005年,作为沪上首家专门招收女大学生的学院,上海师大女子文化学院重拾这一传统,将这个节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定为学院的常规性纪念日“东方女儿节”,如今已逢第13个佳节。按计划,31日女子文化学院女生代表粉黛裙钗,身着唐代女装,在上海植物园“艺舍”重修上巳之事,进行祭花神典礼、昆曲分享、经典诗词诵读、古典民乐演奏、丽人游园等开放性活动。

        对于申城,女性地位一直较高。上海师大学术委员会主任、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告诉记者,生于现华泾镇的元代黄道婆,从南海到江南,将棉纺织业引进并改进,成就了700年来的沪上支柱产业,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中99%的主力都是女性。

        而在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看来,随着时代变迁,现今互联网+,女性主体作用也开始显露——过去,三大门户网站以及BAT掌门人均为男性;但当前,从摩拜单车到滴滴打车的共享经济大浪中,女性创始人或核心人员走上前台,值得同胞骄傲。

链接地址:http://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48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