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5-11浏览次数:17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5月11日

标题: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记者:查建国 夏立 陈炼


  “劳动幸福·民生保障·社会公正”——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发起,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青年学报》编辑部等单位共同承办的“劳动幸福·民生保障·社会公正”——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沪召开。本次论坛采取线上会议与线下会议相结合的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作情况介绍并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开幕式上青年学者优秀论文的颁奖仪式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首先对本届论坛的会议筹备和论文投稿情况作了介绍。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应征论文130余篇,经专家评审组匿名评审,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2名。为鼓励广大青年学者,论坛在开幕式上进行了青年学者优秀论文的颁奖仪式。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美好生活的基本标志;美好生活需要从兜底民生保障转向深层民生保障。

“劳动幸福·民生保障·社会公正”——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论坛主旨报告阶段,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寇东亮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邱耕田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以及何云峰先后作学术报告。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担任主持人,他对论坛的质量不断提升和影响力持续扩大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该论坛已经成为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个学术品牌活动。

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刘同舫在题为“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劳动正义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劳动正义问题与美好生活创造具有重要的内在关联。劳动及劳动正义问题是马克思学说的始源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揭示和批判、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建构和阐发都贯穿着“劳动正义”这一核心命题,在本体论的叙事逻辑下,马克思将劳动正义作为判别社会存在是否正义的本体论根基,且在更深层次的劳动本体论维度指明了劳动自由和劳动解放在实现劳动正义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中体现的劳动正义思想,将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些批评聚焦于一个基本立足点,即劳动正义与人的本质发展的关系。当前我们亟须注意技术进步与劳动正义的关系问题,即科技创造中劳动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也是当今各个国家之间竞争的一个核心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鲁品越在题为“劳动人权与基本人权”的主旨报告中表明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劳动权在创造美好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国人民用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权利不能被动摇。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劳动教育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富民、事关治国理政,涉及教育意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的价值评估。刘向兵在题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重估与体系重构”的报告中表示,劳动教育与美好生活也是分不开的。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混同化”“浅层化”的问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应有区别和层次。同时,还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不能将劳动和实践等同于劳动教育。另外,还有着“一招鲜”“单打一”的问题,高校劳动教育的四条途径发展不全面、不均衡。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则在于我们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高,所以我们必须系统、全面地重估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价值。为此,我们必须对劳动教育进行体系化的重建,传承与借鉴古今中外各种优秀劳动教育思想。我们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寇东亮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寇东亮在题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三个王国’的自由思想”的发言中提出,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自由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和劳动观点认为,劳动是一个关涉人类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解放、自我实现的总体性和历史性的范畴,蕴含历史本体论、历史批判论和历史目的论意义,具有三重辩证意涵和自由意蕴。   

 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中共中央党校邱耕田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邱耕田的发言题目是“以美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他表示,劳动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我们进行生产劳动以及研究劳动问题,都是为了追求美好劳动,进而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了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奋斗目标。从美好生活的维度看,劳动的最终价值指向就是使人们在充分地占有和展示自身本质力量的基础上享受劳动幸福。所以,理解美好劳动应该从实现美好生活的视角出发,即把美好劳动落实在客体层面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主体层面愉悦和满足感的提升上。要实现美好劳动,一要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包括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三要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观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海红教授作主题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徐海红以“生态劳动的困境、逻辑及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为题作了分享。她认为,生态劳动也是实现幸福劳动和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以劳动作为出发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劳动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良性交换要求,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生态性。生态劳动的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良性变换,是生产和废弃的统一。当前,生态劳动的实现路径包括倡导消费伦理,为生态劳动实现提供伦理支撑;加强制度建设,为生态劳动实现优化制度环境。

  何云峰在题为“民生保障与劳动幸福权的最大化实现”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民生保障应从美好生活的角度出发,从传统的兜底民生保障转向更加深刻而广泛的以人为本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这是人民至上的应有之意。美好生活是一个动态概念,人民福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达到当前阶段的发展水平,意味着当前处于现实的美好生活,也就表明人民幸福生活得到了保障。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建构有更高质量和更加广泛的民生保障路径。这种保障更符合劳动幸福权最大化实现的需要,其民生保障的公平性将会从起点相对公平(兜底)提升到劳动幸福权实现的过程和结果也要相对公平。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主持论坛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劳动幸福是民生保障的核心价值

  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下设三个分论坛。与会的线上线下代表在分论坛中展开了多视角的学术讨论。

  第一分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高惠珠教授主持,专家学者以“劳动幸福与民生保障”为主题,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思想、共享发展与社会公正、美好生活与休闲劳动、劳动与中国道路的发展,以及马克思的权利理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劳动幸福是民生保障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分论坛由《青年学报》主编刘宏森教授主持,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劳动精神与劳动教育”展开研讨。所涉及的问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教育思想、王阳明思想中的劳动教育启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劳动教育、日常具体劳动的道德情感养成、劳动与体育的结合等。与会学者们均表示,新形势下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要从理论层面着手,更要注重劳动实践,研究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第三分论坛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陈胜云教授主持,专家学者以“人工智能与当代劳动新发展”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的影响、数字劳动的本质、数字劳工的主体性、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劳动关系、非物质劳动、劳动休息立法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学者们认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本质上涉及的是人性问题,所以需要新型的伦理道德建设,以使其朝着服务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方向发展。各分论坛主持人在会上作了点评与总结。

参加“劳动幸福·民生保障·社会公正”——第六届全国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专家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链接地址:http://www.cssn.cn/zx/zx_gx/news/202105/t20210511_53326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