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上海师范大学开设百场“人生导师”专题沙龙,改变思政教育方式和载体——好教师应把学生放在手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1浏览次数:215


来源:文汇报 2017年6月1日 7版 教科卫;广告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开设百场“人生导师”专题沙龙,改变思政教育方式和载体——好教师应把学生放在手上
记者:张鹏

        昨天,上海师范大学迎来第100场“人生导师”专题沙龙,学校特邀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首届名师苏智良,松江二中校长、全国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王铁桦,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林方婷作嘉宾,与学生们分享“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

        上海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朱惠军说,如今大学里满是95后大学生,他们个性鲜明,喜欢展现自我,具有鲜明的时代、城市和文化印记。“教育的主体变了,思政教育的方式和载体也要跟着变。”朱惠军说,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今年3月至今,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共开设了100场“人生导师”专题沙龙,邀请大学教授、一线教学名师、优秀企业管理者等各行各业精英与大学生面对面,探讨治学方法、文化研究、时政热点、成长困惑等话题,参与学生达1971人次。

        好教师应身正为师,以身作则

        从教第一天起,苏智良几乎没有再离开过这三尺讲台,一转眼32年过去了。在他看来,成为一名好教师,责任与使命感不可或缺。在苏智良的学生时代,每年中秋节,他的导师都会邀请外地学生到自己家中小聚,和他们一起过节,这个细节深深打动了苏智良。苏智良和妻子成为人民教师后,每年中秋节也会邀请学生来家里吃团圆饭。20多年过去了,不少毕业生还会年年来看他。

        如今,苏智良每天上下班仍踩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穿梭在美丽的校园里。在他看来,为人师就应该“身正为师,以身作则”。一名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手上,一所学校应该将教师捧在心上。

        回到母校对话未来的教师,让王铁桦想起一件往事。那次也是在上师大校园,他遇到一位数理学院的大学生,当问及“你能完整表述牛顿第二定律吗”时,这名同学却说:“我今后想去初中任教,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才学习的内容,不一定要烂熟于心。”

        这件事给王铁桦震动不小。“执鞭初中就意味着高中、大学的知识点不需要掌握了吗?如果是大学毕业生,就意味着成为教师的知识储备已经充足吗?”王铁桦认为,成为教师首先要做好学识储备。

        所谓“学识储备”,一是新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学习。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王铁桦说,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每个细节都关系着授课效果。

        聆听名家教诲,收获自我成长

        “人生导师”沙龙突破了传统的讲座模式,选择在气氛轻松的校园咖啡厅进行,导师和学生围坐成一圈,品茶聊人生,深受95后大学生们的欢迎。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朱琦总共参加了13场沙龙。他表示,从导师的分享中学习,自己也在不断成长、突破。他说自己曾鼓起勇气,报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但遗憾的是,并没有通过面试,收到落选消息后,一度闷闷不乐。这时,他想起国家教学名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卢家楣在沙龙上分享过的一句话:“要在行动中学习,在成功中总结,在失败中反思。”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主动询问了面试官落选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不足,以便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改正,不断提升。“在沙龙中我收获了成长的力量,希望能厚积薄发,勇于突破,成为更好的自己。”朱琦说。

        朱惠军畅想,今后的“人生导师”专题沙龙还将升级,可由学生来选择对话的老师,或是由学院推选出一批“人生导师”与学生固定结对,在持续一年的时间里为学生解答疑惑,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有机融合。

链接地址: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7-06/01/content_56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