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劳动的幸福”—— 第三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上海师大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04-16浏览次数:100

来源:人民网 2018年4月16日

标题:“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劳动的幸福”—— 第三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上海师大举行

记者: 姜泓冰


“什么是美好生活?”“人的本性是什么?”回到马克思的文本,答案都是“劳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让劳动成为享受”——4月14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广征博引,以切实深入的论述提醒当代人不要将劳动片面理解成打工、干活,忽略真正的“劳动幸福”。

“第三届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论坛——2018关于劳动的哲学、伦理学及跨学科研究高端学术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会。论坛主题为“保障劳动幸福,彰显社会主义精神”,共收到论文40多篇。

据悉,该论坛前两届分别以“构建人人可通过诚实劳动获得幸福的体制和机制”和“尊重劳动,实现劳动幸福”为主题。三届论坛均围绕关键词“劳动幸福”展开,主办方力图确立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劳动话语空间。发扬诚实的劳动创造精神,尊重所有的劳动创造,让劳动创造成为快乐和充满享受的过程,这些对幸福劳动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应有的精神品格。

开幕式上,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解超教授、《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柯勤飞等致辞。解超教授表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是话语的基础。劳动权,劳动幸福权以及幸福劳动权都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高频词。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劳动话语理所当然应该被重视。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对劳动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体现了劳动话语的地位和声音大小,形成独树一帜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话语体系。

在大会主旨发言中,上海师大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认为,劳动幸福是社会主义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精神可以简洁地表达为一个总口号、三个核心主张和二十个基本信条。总口号即“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所拥有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核心主张包括“因劳称义”、“劳有所获”和“让劳动成为享受”,基本信条则涵盖了“幸福衍生:人的一切权利皆衍生于劳动幸福权”、“幸福正义:任何人为损害、限制和降低劳动幸福程度的制度、法规和行为均属非正义”等二十条。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从中共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入手,指出应该基于人的本性来回答什么是美好生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在于劳动,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因此,美好生活的核心就是劳动的幸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研究员则对劳动幸福观进行了伦理思想史的考察,他从社会史的角度,讨论了劳动幸福观的发展变化。鲁品越教授则提出了理解劳动幸福的三个层次,首先是自然层次,体现在劳动产品中;其次是主体与客体关系层次,体现在劳动过程中;最后是价值层次,劳动幸福的价值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得到实现。

论坛的开幕式和大会主旨发言,由超星数字图书馆进行了现场视频网络直播,吸引了数千人在网上远程“围观”。

在下午的分组讨论中,与会学者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从多元化、多视角、跨学科角度,共同探讨相关的劳动问题,诸如劳动人权与劳动本体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研究问题、劳动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互联网与现代科技发展与劳动价值反思问题、劳动精神与劳动文化问题等等。论坛主办方还特别安排了参会的学术报刊界代表进行了同行交流。在随后举行的学者与学术期刊面对面对话环节,作者和编辑之间的互动也十分精彩。


链接地址:http://sh.people.com.cn/GB/n2/2018/0416/c134768-31468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