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是我的追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2-01浏览次数:4630


  刘红梅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第三届青年学者,政治经济学硕士点负责人,校第五届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负责人,2009年获上海师范大学记大功奖励。

乡里妹心中埋下“农”字种子

        刘红梅教授从小生活在乡村,在土生土长的环境渲染下,她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她之后关注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着力点的资源经济管理问题埋下了科研的种子。1989年,刘老师考入了山西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她的生活背景和经历奠定了她的科研基础,她认真和执着的学习态度更为她夯实科研实力创造了条件。这一点也被求学期间她的老师李玉萍教授发现。大学四年期间,李玉萍教授不断为刘老师提供各种建议和支持,鼓励她将来继续从事农林经济专业的科学研究。
  
        1994年,刘老师考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她不断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撰写论文。越是那些需要深入农林经济管理领域加以探索的科学研究,她越是对其抱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执着地加以追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硕士毕业后,1997年,刘老师又顺利地考入了浙江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攻读更高层次的博士学位。在浙江大学读博期间,她受到了原经贸学院院长和丕禅教授多方面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这也为刘老师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更加用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去。
 
        在采访中,刘老师特别提到两次外出考察的经历给她留下的深刻印象,让她毕生难忘。一次是去南京参加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骨干教师培训,让她充分了解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科研和教学的要求、发展方向;另一次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四川考察活动,那次考察让她深刻体会到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多么迫切,这方面还有很多的空白领域需要我们去填补,这也更加坚定了她毕生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研究的信心。
 
     取得博士学位后,刘老师先在上海交通大学从事了几年科研工作,随后便来到我校潜心科研和教学。

科研成果迭出 令人瞩目

  刘老师在教学上注重改革创新,在科研上同样奋蹄扬鞭,硕果累累。细细数来,近几年刘老师已参与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眼下她肩上的科研胆子也不轻,包括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国家教育科学课题、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一项国家林业局课题和一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课题。
  
        早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刘老师就积极参与了导师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国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的研究,完成了“中国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子课题;2000年,刘老师参加完成了上海市计委经济决策咨询研究基金课题“关于上海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若干问题研究”,成果报告供上海市政府制定农村土地政策参考;后来又参加了第30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股田制机制模式及相关方面的系统协同创新研究”、中华农业科教基金项目“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立法研究”、上海市土地局课题“上海市集体土地流转问题调查研究报告”等。

  2002年,刘老师参加了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推进上海城乡一体化研究”,取得喜人成果;2003年,刘老师的科研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首次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任基金项目“中国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化运作与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同时还参与完成了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郊区集体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实证研究”。

  2004年,刘老师参加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农业节水灌溉市场的有效性及政策绩效评价研究”,项目成果鉴定为优等;参加了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城市不动产资产证券化机制与创新和影响的系统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2004年系列课题“发展市场经济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等的研究。

  随后的几年,刘老师的科研步伐不断加快,成果迭出,她参加完成了一系列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包括“上海市违章建筑问题研究”、“上海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研究”、“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上海中长期能源需求研究”,以及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机制研究”等,均涉及社会民生问题。她眼下正在抓紧进行的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政策研究———土地市场一体化为城乡间的和谐创造条件”的研究。

畅谈“学习经”刘老师感触良多

  作为一路从本科生“闯”到博士的教授,刘老师的求学经历之丰厚让人叹为观止,所以在谈起学生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学习生涯时,刘老师感触良多。她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要求是不相同的,本科生的学习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于专业课程,学生应做到充分理解和练习,特别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平日里习题的操练是必不可缺少的;二是学生应多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这不但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周全的思路,这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种好方式;三是求学阶段应在考取职业证书上多下功夫,因为一旦工作以后,时间和精力都会不够充足,因此考证应尽早打算。

  而对于研究生,应做到的首先是用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她认为从事科研工作不但能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锻炼自己的规划能力;其次,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大量地写报告和分析材料,而且很可能被要求在短时间内提交,因此快速地、全面地查阅资料,全面而不失创意地构建框架,并以娴熟的技艺驾驭语言文字,最终形成一篇高质量的报告,应是研究生求学阶段就该加强的技能;最后要做到博览群书。对于研究生来说,知识面的拓展尤为重要,因为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要关注国内外的前沿信息。总结起来说,就是无论任何阶段的学习,进行与之相辅相成的科研活动非常重要。

教学园地勤奋耕耘的“园丁”

  科研与教学齐头并进是刘老师一直执着追求的目标。在教学园地,刘老师是一位勤奋耕耘的“园丁”。目前,她领衔建设的精品课程“会计学”是商学院财会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她说,“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是所有会计学老师的目标。”

  刘老师告诉记者,在她授课的学生中,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远远多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会计学课程已普遍开设的今天,她带领团队建设的精品课程“会计学”在定位上更加明确,即“基础会计”是专门为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教师授课时需将内容讲细讲透,为其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而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课程的教授上则注重会计信息使用的“会计学”内容,使学生连贯地学习会计方面的主要原理及其原理的运用,及时解决在其他课程学习时碰到的会计方面的问题。在授课时,刘老师注重的是首先让学生吃透概念,搞懂会计学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而不是学习了会计方法后就浅尝辄止。她说,只有搞明白了学科的内涵,学生才会有兴趣进一步学下去。

  由于”会计学”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备课时,刘老师注意随时补充大量的阅读资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收集大量的案例;而在授课时则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原理讲授,让学生既掌握经典原理,又了解会计实务,便于学生毕业后在财会、金融、工商等领域都能发挥一技之长。为了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实际,该精品课程中加强了会计实验环节,团队中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分利用徐汇和奉贤校区两个计算机房及“会计模拟实验软件”、“ERP系统软件”、“财务智能仓”和“审计之星”等配套软件,让学生学到真实的会计实务操作经验。

  另外,针对“会计学”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显着特点,刘老师在授课时还尝试采用“内容科学浓缩,形式模拟仿真”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设计课程时,她时时注重会计教学的实践操作性,关注会计学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内容,及时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动态、新颖、先进、系统、科学。她强调说,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模仿,进行仿真练习,增加感性认识。为此团队中的老师编制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资料和与其配套的网上模拟实验操作习题,供学生在教室或网上来完成会计业务处理实验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很好。配套实验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了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灵活掌握会计学知识技能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施行启发式教学,对学生“授之以渔”是刘红梅老师授课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在课程的起步阶段,刘老师会适当放慢节奏,让学生在最初接触会计学时就掌握学习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便于今后顺利进入学习有深度的会计学知识的阶段。她认为,要给学生充分的适应时间,从高中抽象的数理化运算思维转换到会计专业性思维,这一转变不是简单的解题方法的转变,而是一种思维思考方式的转变。

  面对会计业务的巨大变革,刘老师强调,要让学生学会会计内在的理论和方法,而不能满足于一项项具体业务的处理。刘老师讲课时总是结合新旧会计方法的变化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践中新业务会计处理的能力,能从容应对会计业务的新变革。

采访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刘红梅老师不仅待人彬彬有礼,而且十分谦逊,平和大气中透出的是一份对人的真诚。她在总结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教学经验时,总会不经意地提到恩师或者益友。她是一位科研成果丰厚、课堂教学活跃的的大学教授,也是一个热爱孩子的慈母;她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自己的科研上,也不忘挑起家庭的重担。家住五角场的刘老师每天奔波于办公室与家之间,每天晚上6点到9点,是她帮助孩子复习功课,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规定时间”。9点以后,则赶回办公室投入她的研究之中。采访过程中,刘老师对于工作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对她来说,奔波和劳累根本不值一提,科研的新突破和新发现是她快乐的源泉,也是她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