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优秀学生党员系列报道之二 杨绪勇:实验室里的“工作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5-17浏览次数:2532



杨绪勇:实验室里的“工作狂”

       杨绪勇,生命与环境学院07级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并在J.Mater.Chem.(一区)等国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4篇SCI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曾荣获2009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9年上海市“挑战杯”一等奖,2008年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三等奖。

        他被大伙儿昵称为“杨大师”,只因他用半个月时间便从“荧光材料研究”的门外汉变成了熟练工;他被学弟学妹们称为“小天才”,仅去年一年,他就参加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多次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并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他就是生命与环境学院07级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杨绪勇。

梦想照亮现实

        面前的杨绪勇,淳朴腼腆,笑容亲切。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男生,在校期间便在光照明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谈起对光照明的兴趣,杨绪勇说,他从小就对人类照明事业充满了好奇与渴望。童年时,家里的照明基本依靠煤油灯,不但开销繁多,气味也不好闻,这也引起了杨绪勇对电灯照明的兴趣。家里的手电筒坏了,杨绪勇总是自己修理,此外,他还利用旧电池、小灯泡和几条电线,自己动手发明小电灯。几次一来,杨绪勇能有模有样地制作小型照明设备。童年的兴趣也奠定了杨绪勇一生的研究方向。

        2007年,杨绪勇考取了我校生命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师从余锡宾教授。余教授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探索、朴实谦逊的为人、热心教学的风范,都深深影响着杨绪勇。而余锡宾教授也对这个沉默寡言但勤奋好学的学生印象深刻。入学不久,杨绪勇便正式进入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稀土功能材料组进行研究工作。一次上课,余锡宾教授向杨绪勇介绍了有关白光LED的课题。余锡宾教授特别强调,如果中国现有白炽灯的1/3被LED照明取代,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用电1000亿千瓦,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发电量。这让杨绪勇非常震撼,他便毅然选择了高显色性白光LED稀土发光材料的开发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我的研究,能为祖国做出贡献,哪怕再微弱,我也充满力量。”就是这份执着,让杨绪勇在学术之路上孜孜探索。

勤奋攀登高峰

        高显色性白光LED课题虽然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在操作技术层面上存在着相当大的技术难度。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难题,杨绪勇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有许多前沿的学科信息都是国外杂志发表的,阅读起来比较辛苦,杨绪勇从不退却,总是逐字逐句地翻译阅读,收集有用的信息,然后再一遍遍地分析实验结果。

        在许多人看来,化学实验除了捣鼓瓶瓶罐罐以外便是枯燥的数据;其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危险更让人望而却步。对杨绪勇而言,每天一大早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花上14-15个小时在实验室里研究几乎成了他的生活铁律。只要一进入实验室,他便总是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无数个通宵达旦,无数个早出晚归,杨绪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科研中。有时为看到一个实验的结果,他往往连续几天通宵工作。同学们总笑说,杨绪勇不是在实验室里,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9年,在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上海赛区的选拔中,他战胜了多位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顺利成为全国候选人,最终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他也是上海仅有的两位获奖者之一。荣誉面前,杨绪勇十分清醒。他多次婉言谢绝了社会上的商业邀请和著名化工企业递来的橄榄枝,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科研天地。他说,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颗淡泊名利之心。他所追求的,是“经世致用”。在研究中,他十分注重化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在导师余锡宾的指导下,杨绪勇的研究成果不但获得了同行业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其中的部分产品还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每年创造的利润相当可观。

求实创造不凡

        在同学眼中,杨绪勇不但是大家学习上的榜样,也是大家学习生活上的好朋友。在学院开展的“传帮带”活动中,杨绪勇也是最积极的那个。他不但乐于和大家分享他的学习心得以及研究成果,更非常关心同学。在团队中,他充分利用小组内的学术资源,发挥每个成员的科研优势,带来大家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正因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合作精神,年纪轻轻的他已成为项目组中一个学术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在导师余锡宾眼中,杨绪勇身上的科研精神、创新意识和执着干劲,总是让人过目不忘。在实验中,杨绪勇总是大胆尝试,小心求证。经过一次次的摸索,他成功合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蓝光激发的红色荧光体,并在体系中引入起到电荷补偿作用的碱金属离子,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发光强度,填补了该领域一项国内外的空白。此成果已发表于著名的化学杂志《材料化学》(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杂志上。令人惊讶的是,杨绪勇从选题到荧光材料的制备,从开始的一点不懂到熟练运用仅仅花了半年时间,这让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刮目相看,送给他一个外号——杨大师。

        学习以外,杨绪勇的生活平实到有些单调,面对象牙塔外的种种诱惑,他却丝毫不为所动。“学习本来就是辛苦的!”他不以为然。“耐得住寂寞,吃得起清苦,才能攀登学术的高峰。”临近毕业的他,回想到在母校求学的三年,心中感慨万千:“在师大的三年,点点滴滴都让我非常快乐。这是我飞速成长的三年,也是精彩难忘的三年。”今年秋天,杨绪勇即将远赴南洋理工大学深造,他说:“在科研路上,我仍是一个入门者,古语有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昨天如何斐然,做好当下的每件事才最重要。”我们相信,未来的杨绪勇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学记团 赵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