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谋发展 只争朝夕创一流———访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8 级研究生党员汪正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2-08浏览次数:1414



  这是一份令人注目的成绩:上海市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二等奖、陈嘉庚青少年科技发明奖获得者;上海市发明协会会员;荣膺“师大之星-科研之星”、“十大学生新闻人物”等称号;仅2010年就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SCI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四篇,他带领的课外研究小组先后获得学校“挑战杯”孵化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寒假社会实践项目资助,并获校优秀学术团队称号;他的研究成果曾被媒体关注,并受企业青睐,合作进行规模化生产。这些荣誉的获得者就是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08级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党员汪正军。

强烈的探究兴趣内在驱动力

骄人成绩的背后,浸透着汪正军的艰辛努力。汪正军自小就对周围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生活中无数个问号常常萦绕在他脑际,促使他思索、探究,他也常常动手自己做实验。本科毕业在从事煤化工工作一年后汪正军报考了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余锡宾教授。面试那天,化学楼里同学们做实验、查文献的忙碌身影,中午休息时,从化学楼到餐厅的路上,同学们大多谈论的科研话题,让他感受到浓浓的科研氛围,也使他更喜欢这个自己将开始研究生生活的科研乐园。尚未入学的汪正军回家后便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提前开始了学习与研究,查资料、读文献。
  九月中旬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到,十一长假汪正军便跟随导师余锡宾走进实验室开始了科研。汪正军十分敬佩自己的导师。在他的心中,余老师为人谦和宽容、为学严谨勤勉,潜心于教学科研,又倾心倾力于学生学习和科研。在成长道路上,导师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令他始终目标清晰,脚步坚定;在科研创新之路上导师的言传身教、充满挑战性的实践,令他始终有不竭的动力和充沛的激情。

社会价值最大化核心推动力

“科研的命脉在于创新”、“创新必须以人为本”,导师余锡宾深深植入实践的创新科研理念,让汪正军受益匪浅。
  三年研究生生涯,在学院浓郁的科研氛围浸润中,在导师余锡宾的悉心指导下,汪正军持之以恒地付诸创新实践,创新精神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在实验过程中,他对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每当实验遇到问题,他总是耐着性子,聚精会神地反复思考、反复尝试,一遍又一遍、千百次地“做”,直到最后的成功。
  汪正军注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决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要真正解决一些问题。科研创新要与企业的呼应和对接严丝合缝”。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成为汪正军创新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秉承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坚持创新的理念,汪正军在科研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另有3篇已投稿,并获多个奖项。
  汪正军研发出以氧化钇和氧化锑为原料的太阳热反射隔热阻燃薄膜涂料,能有效降低盛夏室内因热辐射造成的温度升高,避免“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们身体的伤害,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深受企业青睐,上海龙洲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已与其实验室达成初步意向合作生产。
  2010年,汪正军的“高NIR反射节能隔热涂料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获得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荣获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奖”二等奖。上海市发明协会名誉会长,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谢丽娟为他颁奖并给予亲切的勉励。

研究生生活永恒的创造力

“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韧劲,坚持不懈地努力、研究”,这是导师对汪正军的最深印象。如今的汪正军对创新项目的立项、目标、要求,以及后续发展都有着更为深切的感受。平常人要取得不平常的成绩,就要花不寻常的功夫。科研创新,决不能囿于书本、实验室,一定要走向市场,努力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凝聚团队力量,善于利用资源,寻求各方帮助,才能成功。
  以不凡的创造力于去年十月被3M公司相中并提前录用,现担任该公司研发部主管的汪正军很少对记者提及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他更多的是感恩老师们的培养指导,感慨于团队合作的力量。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给予他的不仅仅是成绩、荣誉和记忆,更孕育了一颗不断进取的心和永不止歇的创造力。
  
(记者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