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我校两项成果获历史性突破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1-04浏览次数:591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18〕21号),正式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我校(大学部)共有2项成果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高等教育一等奖1项,基础教育二等奖1项。此次获奖是我校教育教学在国家级教学奖项中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项,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最高奖励,每四年评选一次。自1989年举办首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以来,迄今为止,已评选八届。从2014年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又分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三大类。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代表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彰显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核心指标,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已经成为教育战线的著名品牌。2018年全国共评选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55项,其中特等奖6项、一等奖150项、二等奖1199项。其中,高等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共452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基础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共计452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职业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共计45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399项。

我校此次获得高等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是“砥砺求索35年——情感教学理论的创立与实践”(该成果排在高等教育类一等奖的第二位),由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会士”、中国心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卢家楣教授及其团队出于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砥砺求索35年完成的情感教学理论及其实践的成果。它以教学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与归宿,以心理学跨学科研究为基础,具有原创性、普适性和中国特色。该成果以解决长期存在的“重知轻情”的带有国际性的教学失衡问题为导向,以促进学生情知和谐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首次提出了运用情感优化教学的“以情优教”教育思想,创立了由五大基础理论和五大具体理论构成的情感教学理论体系,首创了实践可行的一系列情感教学策略。成果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科教学,为创立情知互促并茂的教学新格局,充分发挥教学的激励功能和育人功能,提供了指导思想、科学理论和操作方法。这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于广大学校的实际教学之中,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成果从总体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理论在情感方面的失缺与空白,为最终形成有中国气派的情知结合的教学理论新体系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为中国教学理论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自信的范例。该成果不仅在我校教学中得到实践检验,而且其影响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000多所大中小学30多万教师,以及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

获得基础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是由张民选教授领衔的“从上海到英伦: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成就与影响”。该成果基于对中国数学教学的比较优势、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进行系统梳理,以中英两国不同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以教师交流中的实践共同体为平台,比较分析中国数学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优势,建构出适应新形势下中国教育“走出去”的教师研修模式。该成果的特点在于中英双方教师走进彼此的课堂授课,在实践中交流切磋、互学互助,通过共同的教学实践进行专业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了国际理解与教学经验分享,通过双向的教师交流,使两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专业交流,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果采用了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运作模式,也能更有效地将中国教育的优势展现出来,可以更具信服力地展现我国教育的发展成果。

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教学成果的培育和申报工作,在本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中,学校加强统筹规划和部署,邀请校内外专家与申报团队进行交流,对成果选题、成果提炼、材料整合论证、特色凝练等进行了多次研讨与点评,有效保障了此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的质量,体现了学校长期坚持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成果锤炼所形成的成果,反映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特色与成效。

学校将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成果的推广应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打造“金课”、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的“双万计划”为契机,坚持“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达成为中心”的理念,以人为本,坚持“四个回归”,通过推进专业特色和内涵建设、加强通识教育和优质课程建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等关键举措,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专业人才和卓越教师,大力推进教育实践创新,推进上海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助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供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