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HCI期刊发表4篇专栏文章讨论我校教授的“别现代”理论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3-01浏览次数:980


2018年12月,欧洲著名A&HCI期刊《哲学通报》(Filozofski vestnik)刊发专栏文章4篇,讨论由我校人文与传播学院文艺学博士点负责人王建疆教授所独创的“别现代”理论,这是中国原创理论和话语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其中,王建疆教授的文章“Is it Possible for China to Go Ahead of the World i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s?”是对欧洲著名美学家,前国际美学协会主席阿列西·艾尔雅维茨(Aleš Erjavec)观点的回应。艾尔雅维茨认为,由于中国内在的原因,中国的人文学科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像当代中国先锋艺术那样领先世界。王建疆依据其独创的“别现代”理论对此命题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中所潜藏的“西方中心主义”。王建疆认为,艾尔雅维茨(包括相当一批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拒斥,无益于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平等对话;尤其是,当欧美学者和艺术家都在讨论别现代理论,甚至建立机构研究别现代时,此种“欧洲中心主义”的故步自封更是毫无理由。艺术与人文学科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完全可以共生共长、并驾齐驱。与其胶着于“中国美学是否可能领先世界”,不如探讨“中国美学何时才能像中国艺术那样领先世界”。后者的实现必须通过倡导异质性思维,提出具备丰富生产性的新概念和新范畴,以与西方理论相区别;同时,亟需加强中国原创思维在国际上的传播,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当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与“别现代主义”一样具备深厚学养与洞见的原创性理论,携带其著作走向世界,与世界哲学、美学、艺术平等对话的时候,“中国美学领先世界”也就为期不远。

郭亚雄的文章“Surpassing the Speech / Voice Distinction:Rethin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Era of Bie-modern”质疑了艾尔雅维茨用“声音/语言”二分模式论证“中国美学不必领先世界”的合法性。其认为,自亚里斯多德以来,“声音”与“言语”的界分便成为西方哲学共同体排斥异质思想的治安措施,其在为中西思想比较搭建平台的同时,又生产出一系列裹挟着价值判断的等级区划。“声言二分”的话语运作方式表明,该结构建基于自我解构性的前设,在中国当下的别现代语境中,唯有采取跨越式停顿,积极言说“中国式哲学话语”,方能在未来构筑起世界性的“文人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ZRCSAZU)洛克·本茨(Rok Benčin)教授的文章依据别现代理论和朗西埃(Ranciere)的理论,对贾樟柯电影中的时间性与叙事特征做了分析。本茨认为,《三峡好人》的叙事风格与时间线索展示出中国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多重图景的混杂,亦即,王建疆所概括的“别现代”。此种另类、出奇的特征绝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modern”,而彰显出时间空间化的别现代风格。

斯诺文尼亚科佩尔社科研究中心研究员赫莲娜(Helena Motoh)的文章是对王建疆重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深化。文章在梳理了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有关“问题与主义”的相关话语之后,认为该论争实质是“实用主义”(“问题”)与“意识形态建构”(“主义”)之间的对立。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构建变得更为灵活与微妙,而这正是五四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回响。

近年来,国外多家学术期刊与媒体已围绕“别现代”理论刊发文章十余篇,组织专题讨论3次;欧美高校与研究机构已经成立2个“别现代研究中心”,并多次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欧洲著名学术期刊再次刊发“别现代”专栏文章,必将进一步推动别现代理论的国际化,扩大该理论的国际认同。

  

(供稿、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