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立数字经济研究中心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4-23浏览次数:14

4月20日,2025年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年会暨数字经济研讨会在我校商学院拉开帷幕。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未来”为主题,通过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会员大会、年会主论坛、分论坛和圆桌论坛四大板块,汇聚政产学研多方智慧,深入探讨数字时代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汇聚了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政府机构、产业界的诸多专家学者。

主论坛于上午9:30正式开幕,我校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主持,校长袁雯教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马英娟教授、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会长吴力波教授等嘉宾出席并致辞。袁雯在欢迎辞中强调,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正深刻重塑社会形态,高校应肩负起技术突破与人文关怀的双重使命。她以上海师范大学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学校在“AI+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并呼吁学界共同应对技术伦理与社会治理的挑战。

马英娟代表上海市社联对研究会提出三点期望: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政产学研协同,推动人工智能的负责任发展;强化跨界融合,整合技术界与社科界力量,服务上海数字经济战略布局;聚焦决策咨询,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主任余运江教授介绍,中心将聚焦“人工智能与劳动力经济”“数字金融”等四大方向,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随后,上海市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与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签署“党建合作协议”,以“数字金融创新之路”为载体,探索“党建+大数据”融合新模式。研究会副会长高奇琦教授与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傅毅教授代表双方签约。  

主旨报告环节的上、下半场分别由复旦大学高奇琦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赵红军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复旦大学吴力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殷德生教授等学者围绕“AI驱动的人文社科创新”、“人工智能金融趋势”等议题展开深度分享。

 

其中,吴力波教授以《AI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为题,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革新,提出“数据-算法-场景”三位一体的研究新范式。

华东师范大学殷德生教授在《人工智能金融的研究进展与趋势》演讲中,揭示了AI在高频交易、信用风险评估中的颠覆性应用,指出当前金融AI面临黑箱操作与监管滞后挑战。

 

浙江大学马述忠教授围绕《产业数字化与生产全球化》主题,系统分析了一国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对于其生产全球化程度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以产业数字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复旦大学高奇琦教授在《智能时代,文科是否会沉没?》的报告中,从哲学视角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强调文科在技术伦理、价值判断等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并提出了“技术赋能、人文引领”的学科发展新路径。

 

下午的会议设置了两个平行会场,包括 “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分论坛和“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圆桌论坛。分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朱敏副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刘庆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韩景倜教授、上海对外贸易大学邓士昌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熊立春教授、上海电力大学侯建朝教授和上海杉达学院孟方琳教授6位学者,就虚假信息识别与监管、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赋能能源转型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圆桌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余运江教授担任主持,邀请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调研员李敏乐、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副主任吴跃东教授、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卢超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陈志成教授、上海海关学院工商管理与关务学院院长匡增杰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统计研究院副院长张立文教授共6位专家,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等热点话题进行跨界对话。

   

本届年会通过学术研讨与党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路径。正如袁雯校长所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仅是工具,更是文明演进的一面镜子。”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唯有跨界合作、伦理先行,方能推动技术向善,赋能社会高质量发展。


(供稿、摄影: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