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杂志社 | 张志丹: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自主知识体系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5-06浏览次数:10

张志丹教授


摘 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理论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自主知识体系是上述“三大体系”的基础和支撑,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学科的基石和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树立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和战略意识,立足中国的现实,放眼新时代的发展,从“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个维度,积极推动构建源自21世纪又能超越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的“中国学派”,这无疑蕴含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阅 读 导 引


一、何以必要: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动因

二、何种内涵: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本质

三、如何构建: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路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支撑和标志的。追求文明进步、追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的梦想,现代化在人类不断上下求索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作为现代化高阶追求的文化强国建设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尤为重要。而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以下简称“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人类处于“一个卓越的意识形态的时代”,即“随着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宗教一统的崩溃,随着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所培育的对于进步的信仰,意识形态的时代来临了”,人类都在为此思索而调适或者应对,学界研究可谓经年累月,源远流长。构建中国马意学及其“中国学派”,需要自觉定位、战略谋划、整体推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立足新的文化使命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需要我们明确树立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和战略意识,构建“存在于这个世界又属于这个世界”“产生于21世纪这个时代而又超越21世纪这个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形成新时代马意学的“中国学派”,其重大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加强中国马意学学科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加快建构其自主知识体系,为此选择“长期主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相信必定大成。本文聚焦“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个维度来深入阐发这一重大问题。


一、何以必要: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动因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实践是思想之源。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实践问题。

  其一,从“两个大局”语境下的实践诉求看,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要求。“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国家强大,需要理论支撑;一个国家持续强大,需要自主知识体系支撑。资本主义强大,与知识霸权关系尤大。尽管我们不能否定其知识体系中也有普遍性知识,但在本质上却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不会也不可能成为思考和解决不同国情国家问题的“灵丹妙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高歌猛进、成就斐然,可问题也同样突出,核心问题在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总体上还有些提不出、叫不响、传不开,难免有些“英雄气短”之感。

  步入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为一个广受关注且势必研究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可见,自主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系统性集成,这“三大体系”既以“知识体系”为基础,又可统称为“知识体系”。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来说是如此,对于构建其个体来说也是如此,其中包括中国马意学。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基础与支撑,同时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意学学科的基石与关键。我们正处于“两个大局”内在深刻互动的“变乱”时代,需要建构基于“中国特色”的自主学科和知识体系,支撑强国建设和复兴大业。实际上,对当代中国而言,知识无论古今以问题为要,话语权无论对内对外,都需要科学和先进的知识体系的引领,否则,没有意识形态引领、没有文化自信和体系化的自主知识,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复兴大业。因此,面对实践的重大需要,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其二,从马意学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看,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马意学学科建设的内在需求。如何立足当代中国构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马意学学科建设的突出话题,也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石之基石。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好比“集体无意识”,一个人一生下来就要呼吸自然的空气,也要呼吸精神的空气,这种精神的空气的核心和灵魂就是意识形态。因此,阿尔都塞说,人天生就是一个意识形态动物。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从西方学术思想史看,意识形态研究由古希腊柏拉图洞穴理论的萌芽,近代早期的培根“四假相说”、法国启蒙时代特拉西“观念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时期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相关理论的发展,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划时代革命以及其他哲学家的现当代思想滥觞等三大发展阶段。如前所述,近代世界属于“意识形态的时代”,近代中国要靠“主义立国”。为此,加强马意学学科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要义,也是“主义”立国兴国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降,学界为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付出了艰辛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多点开花,其中新的理论增长点就有意识形态(特别是由于“西风东渐”,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热度蹿升而得到了很大加强),涌现出了系列学术成果,特别是在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大雪崩的语境下,“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论调甚嚣尘上,对此加以必要的回击激发了马意学研究的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马意学学科建设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经过许多专家学者持之以恒的努力,马意学研究蓬勃发展,为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历史领域原有的一团乱麻得以澄清,由此包括意识形态研究在内的社会历史开始成为真正的科学。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近代以来“西风东渐”,马克思主义极大地形塑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并取得了巨大成就。马意学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学科,其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迄今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学术、话语和知识的体系化建构。从马意学思想史研究来看,人物思想史以及断代史的研究比较多,对通史研究尚付阙如。依托文本研究的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共主要领导人有关意识形态文本的深度研究,尚存差距。尽管研究涉猎视野广泛,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某些合理的思想资源来进行创造性整合研究,尚预留了较大空间。从研究方法来看,各学科研究相互割裂,缺乏以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为统领对各种跨学科方法的吸收借鉴。因此可以说,当代马意学研究仍然处于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深刻性的“前学科”状态,缺乏以学科(建设)意识来重新框定、厘清研究的主旨,亟待立乎其大,大处落墨。这些有力地说明,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可谓恰逢其时、时不我待。


二、何种内涵: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本质

  恩格斯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从“元”意义上说,要首先厘清其基本内涵是什么,即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什么是“中国自主”的马意学知识体系,这是学科体系构建的前提。以下从本质特征、研究对象以及建构原则等角度阐释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从实质来说,立足当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胸怀天下,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意识形态问题,从而形成体系化逻辑化的自主知识。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跨学科方法引领研究的开放性综合性学科,是以意识形态的整体(而非一般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特征、规律、功能、结构和体系等基础性学术理论问题,意识形态的历史命运及其未来走势,中西方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学术、理论和实践问题。就宏观而言,可从“三大体系”来把握,研究马意学自主学科知识体系、马意学自主学术知识体系以及马意学自主话语知识体系;就微观而言,可从马意学的具体问题来把握。实际上,马意学是研究意识形态的,而意识形态是反映现实的。从这样的角度来说,马意学是通过研究意识形态来研究现实的。换言之,马意学研究现实的方式有一个中介“意识形态”,或者说它的主要任务不是研究一般的现实,而是作为现实的反映或者现实的一部分的“意识形态”。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既具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普遍性特征,又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相统一、反思批判性与学理建构性相统一、民族独特性与世界普遍性相统一的特征。

  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从历史继承性维度观之,该学科的知识谱系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哲学革命,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得以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系统梳理党的意识形态历史叙事、建设路径及工作方法,深刻总结党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历史成就、历史经验,构成了马意学的重要知识积累框架。这一过程体现了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原有马意学知识积累的历史性继承。历史继承性还同时体现在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文化发展和文明演进具有继承性,习近平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继承的结果,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赓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时,习近平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马意学侧面映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从历史逻辑中总结与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演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得以深刻把握构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规律。历史性继承是时代性创新的前提基础,时代性创新是历史性继承的最终目的。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在顺应时代客观要求、解答时代问题中创新发展理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围绕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等重大现实问题,找准理论创新和理论建设的着力点,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行”的密码,才能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解释力和指导力。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立足时代背景,时刻保持“问题意识”,直面回应与解决时代性意识形态问题与挑战。在当前“两个大局”背景下,如何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化、体系化阐释,如何解决信仰问题,如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等等,这是需要马意学回答的时代问题。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历史继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中建构其合法性,历史继承性为该体系提供认识论根基与价值立场,时代创新性则确保其理论张力的现实穿透力,这种动态平衡使得该体系始终保持着“既是批判的武器,又是建设的指南”的双重功能,从而在当今世界持续彰显其真理力量。

  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反思批判性与学理建构性的有机统一。中国马意学以意识形态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四大学科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本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原理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学(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学),这一研究对象决定了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势必具有强烈的学理建构性。批判与建构是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形而下路径,建构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需要理论创新,还需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式的吸收借鉴。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突破点在于批判与建构双重路径实现:既要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本土化诠释,创新阐释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地位论、根本任务论、安全论、制度论等内容,增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性与学理性,又要建立与当代西方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对话,在辨析“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中心论”等概念中彰显中国学术的科学性,从而在批判与反思、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构建与完善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

图片

张志丹:《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民族独特性与世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构逻辑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体现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该体系以揭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嬗变与建设的特殊规律为主要任务,通过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质的认知框架与价值体系。同时,该体系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开放包容的,通过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研究意识形态嬗变和建设的一般规律,具有世界性。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历史性生成的,也是在回应世界历史意识形态问题中生成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最能彰显中国马意学主体性成就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意学“中国学派”的诞生。经过艰苦探索,中国学者深刻认识到中国马意学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意学。

  (二)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在于以意识形态为研究对象

  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谈何容易。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难度在于,具备构成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大基本要素:一是知识体系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领域的无可替代性;二是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具有支撑一个独特学科的严密而逻辑化的专有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三是生产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具备特有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研究的必要方法论。经过学科意识的先行澄明,构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基本符合上述三大基本要素,可以往构建方向积极蓄力并发力。

  为此,需要我们爬梳清楚马意学学科所独有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精神现象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能否作为一个学科而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意识形态相生相克、相互竞争和融合,既产生了从古代朴素意识形态思想到近代自然科学意识形态思想,再到不同历史形态的马意学,又出现了系统化理论化的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非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矛盾对立统一、社会意识领域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意识形态既维持着自身相对独立性,又依托主体行为、制度和文化等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挥作用与效能,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并循环往复、持续演进,形成极其丰富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这便是马意学学科所独有的研究对象。而透过这些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阐发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及发展规律,并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指导实践、改变世界,便是马意学学科建设的宏旨所在。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可以说,意识形态领域中意识形态的矛盾、社会意识领域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新时代此类矛盾,是贯穿马意学学科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共同构成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对象。

  (三)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中“主义”和“对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对象包含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形式,复杂多样,而马克思主义既是研究对象的核心部分,又是构建中国自主意识形态学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专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研究,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地掌握马意学思想源泉,这是马意学学科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但是,不能用它代替整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为对象的研究,以社会中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为对象的研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应当加以分辨。后者包括前者,前者不能代替后者。诚然,研究前者可以得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后者的研究,研究后者又可以丰富拓展前者的思想内容。因此,该体系绝不是仅仅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产出的意识形态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它为指导,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中的实践经验,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并面对社会历史现实发生的客观实际,研究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重大问题。唯有实现这种立体化知识建构,方能真正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张力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这就告诉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隔行如隔山”往往指的是具体知识或者不同领域的具体知识存在差异,而“理不隔行”指的是不同学科或者不同领域的具体知识尽管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因此,从研究领域对马意学进行分工,这种切分是相对的,实际上具体的研究都是相通的。


三、如何构建: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在“两个大局”历史境遇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需从以下四方面着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融通古今中外思想资源;强化主体性与原创性,培育理论自觉;建立系统化知识架构,推进体系化学理化;深化“两个结合”,回应重大时代课题。通过上述路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将实现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跃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学理支撑与思想引领。

  (一)知识视野:坚持“主义指导”与融通古今中外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支撑和中国制度保障之下,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和繁荣,走向新境界。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庄子·内篇·人间世》)。因此,欲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否则就如同脱缰之骏,势必偏离正确方向。

  需要追问的是,为何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撇开国家性质,仅从学科性质来说,马意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研究对象是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律与实践路径,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这种指导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马意学提供了分析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框架;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作为理论创新形态,为马意学学科建设注入时代内涵,确保学科发展与党的理论创新同频共振;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要求马意学研究必须立足中国实际,通过观察社会思潮演变、研判意识形态风险等实践任务,验证和发展理论。这种指导关系,既能够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纯粹性,又实现了学科研究的本土化创新。从指导思想本身的有用性来说,为什么要学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地位之高,我们要坚定坚持?从根本上说,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它破解了经验与先验、现象与本质、知识与信仰、科学与价值的割裂,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超越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哲学,占据真理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马意学学科建设,意味着强本固基、守正开新,决不是到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寻找现成结论,寻章摘句搞“编纂学”集成相关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习近平指出:“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研究马意学问题要“给思想的翅膀挂上重物,使它不能任意飞翔”,换言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是从原理出发,更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特别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实践,创新发展新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又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通过“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发挥出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强大作用,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此同时,该思想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内在也蕴含着丰富的马意学内容。所以,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需要坚持其指导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不是照搬原文,而是牢牢把握“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其中的基本原理,以此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构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除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还要融通古往今来的知识成果。习近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知识体系既需扎根中国实践土壤,又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整合古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形成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知识体系。“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不然,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马意学研究不能空穴来风,只能在现有材料基础上进行,通过对古今中外现有的意识形态学术资源进行加工,进而在回答时代问题、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阐发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因此,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基于当代中国和世界人类发展基本问题与重大问题的问题导向或实践导向,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蕴含的宝贵意识形态思想资源,而非制造“马”“中”“西(外)”的对立,或制造所谓“三马对立”(即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或者国外马克思主义之间对立对峙无法融通)。实际上,“三马对立”是一种“哲学的贫困”或者“贫困的哲学”,即一种“应用的形而上学”,对于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极为不利的。

  首先,要融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关于意识形态的经典论述,构成马意学学科的宝贵学术资源,同时也成为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最大增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产出了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构成马意学的主要载体。深入挖掘并梳理其中资源,融通于本学科理论化、体系化建构十分必要。其次,要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根基深厚、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中国马意学的深耕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纵览古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与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力地抵制、拒斥种种错误思潮的渗透,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构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充分挖掘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意识形态思想,从中不断汲取养分,进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以此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最后,要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积极成果能够为我所用,以滋养马意学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积极吸收借鉴前人创造的成果,“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批判吸收和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加以综合性创新、整合性创新,是构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大基本路径。综上所述,构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方向不能变,同时要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各种学术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丰富内涵和时代风貌。

  科学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主义”和“学术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指导思想,这是大写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可以派生出文化思想资源或者学术资源,这是小写的马克思主义。小写的马克思主义是由大写的马克思主义派生出来的,两者不是平起平坐的,不能本末倒置、主次颠倒。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根本,这种指导,更重要的不是对马意学具体论述的引用和阐发,而是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马意学的研究对象,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列宁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以为,被整个现代社会置于愚昧无知和囿于偏见这种境地的亿万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只有通过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直路,才能摆脱愚昧状态,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坏的错误。”同时,在融通古今中外学术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马”“中”“西(外)”同中有异,前者不只是学术资源,更是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后两者只是学术资源。我们决不能借口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往对于意识形态特定问题研究的有限性,或者有无具体论述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也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学术资源化”“指导思想多元化”。总之,我们所要建构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既要全面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构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学术资源,又要高度重视、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作中的意识形态学术资源,加以充分运用或者加以转化,以此形成以我为主、百川汇流、气势恢宏的学术格局。

  (二)学科特质:坚持主体性和原创性的高度理论自觉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知识体系需以主体性与原创性为核心原则,最终实现“中国自主”的学术目标。主体性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深刻意涵:第一,主体性要求破除文化依附性认知模式,不能把其他文化当作主体,要坚持中国自己的主体性。第二,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文化的主体性,各国文化之间可以建立“主—主”的平等交往关系。第三,主体性提倡各国文化“独立自主”,反对文化霸权或文化孤立,这要求我们既要警惕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渗透,也要拒斥自我矮化式的文化自卑抑或自我陶醉式的文化自大。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性本质上是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主体性的培育与巩固,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然而,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曾经陷入自我迷失、自我怀疑、自暴自弃,与此同时,西方现代化理论披着“普世价值”的外衣内在蕴含着“西方中心论”的霸权主义内核,追捧这些理论必定会影响本国的文化自主性。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西方治理模式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日益显现局限性,“中治西乱”的对比日益明显,“东升西降”的趋势愈加强烈。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坚持胸怀天下、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进行理论创新,凸显出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话术,而是要运用中国知识、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挺起学术主体性的脊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持“第二个结合”,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使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得以最大程度铸牢,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学科体系与学术话语,使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思想利器。

  主体性与原创性作为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原则,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中国自主”的本质在于知识体系的原创性,而原创性又以主体性为根基,只有坚持文化主体性,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创新。主体性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摆脱对西方知识体系的依附,以中国实践为中心提炼新观点、新理论;原创性则强调突破既有知识框架,通过“从0到1”的突破性研究形成标识性概念。习近平强调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真正原创的知识必须冲破现有知识体系的束缚,既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又以全球视野回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在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的动态创新。如果迷信具有很强意识形态性的西方理论作为不变圭臬,顶礼膜拜,必定难以正视时代、把握问题、解决矛盾和提出科学方案,必然得不出科学结论,不能也不可能创造出原创性知识来。这就说明,主体性和原创性离不开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科学把握与回答基础上的强本固基、以我为主、守正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

  (三)创新格局:推进中国马意学体系化学理化

  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马意学学科体系化学理化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习近平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这为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知识体系建设规律看,“体系化”要求构建起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知识系统,通过概念范畴的逻辑关联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知识体系、“三大体系”皆为体系化的表达。“学理化”则强调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理论抽象,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性认知,形成符合逻辑思维规则的知识体系。二者共同构成学科成熟的标志,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体系化学理化展现出科学性与真理性。

  中国马意学学科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必须以系统性理论阐释研究对象本质,以逻辑自洽的框架构成体系化学理化的学科,这既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也是遵循科学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唯有如此推进体系化学理化,才能构建起具有学术意义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

  概言之,马意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其一,研究对象的总体性。马意学主要研究近代以来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形塑作用的意识形态,把握其演化规律,而非聚焦其琐细不能自拔。其二,研究问题的系统性。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学科和研究领域相比,意识形态学所研究的问题更具有系统性的特点。马意学的三个研究维度或层面是指描述的、理论的、规范的马意学;马意学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四大学科:意识形态文本学、意识形态思想史、意识形态原理学和意识形态建设学。马意学的研究对象和它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决定了它所研究问题的全面性系统性。其三,研究视阈的融合性。马意学具有总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只有拒斥研究的“割裂性视阈”,把研究视阈上升到融合性高度,才能深入把握学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

  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有机统一。首先,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学科体系需从理论研究、历史研究与实践研究三个维度协同推进。理论研究方面,包括基础理论梳理以及重大理论创新研究。基础理论梳理研究如编写意识形态学概论,或立足经典文本溯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范畴与逻辑脉络,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谱系的流变与分支等,以此展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系谱学”研究。重大理论创新研究如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研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等,深入探索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进路。历史研究方面,除了宏观层面的中国意识形态思想史研究、外国意识形态思想史研究,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还可以从微观层面入手: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权力思想、马克思意识形态阶级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等。实践研究方面,着眼研究在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背景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防范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如何将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赋能意识形态治理,探索意识形态治理中“技术赋能+制度创新”的协同路径;等等。其次,对于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学术体系来说,若想建构“概论”形式的学术体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问题意识,以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围绕意识形态的“发生学逻辑”以及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一基本矛盾展开研究,试以回答马意学学科面对的几大问题。与此同时,需要加强马意学教材建设,马意学教材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为权威的学术范本,是中央“马工程”的主要成果结晶,其建设性意义不言而喻。最后,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话语体系,是涵盖学术概念、学术话语的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存在密切联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本质上是学科体系概念系统规范的过程,也是学术体系得以呈现的符号载体与表达范式。话语作为意识形态的外在表征,其功能在于通过描述、定义和解释等语言实践完成意识形态的表达、传播与实践过程。反过来说,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意识形态是话语的思想内核和内在本质。观之马意学学科现有研究,经典论著中有许多常用术语表达意识形态,如“社会意识”“虚假的意识”“统治阶级的思想”等等。随着学科的发展、意识形态多元化交锋交流日益增加,诸如“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数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新兴术语持续涌现。而各种话语的内涵与外延范围在不同论者那里不尽相同,需在唯物史观视阈下进一步对它们进行学理阐释与规范整合,将新兴马意学话语转化为科学的学术话语,从而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话语体系,增强马意学学科的理论解释力,同时也为全球意识形态治理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方案。

  (四)根本途径:坚持“两个结合”来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

  关于“两个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确有相关的思想,这是党中央提出该论断的思想源头。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党的二十大确立了“两个结合”原则,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后,习近平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同样适用于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这一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构建起具有主体性、原创性和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为何“两个结合”是根本途径?由上可知,无论是融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资源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还是以文化主体性挺起该体系的脊梁,“两个结合”皆是其根本途径。构建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通过“两个结合”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产出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加以整合,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引导与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此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而文化主体性不是凭空产生的“飞来峰”,既赓续了中华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建立在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底蕴与现代性重塑的实践基础之上,又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得以铸牢,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依托。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要求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通过“两个结合”激活中华文明基因,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摆脱对西方理论、标准和话语的路径依赖,突破西方理论范式的束缚,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体系化学理化成果。

  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应始终坚持“两个结合”这一科学方法论,自觉以“两个结合”贯穿知识创新全过程,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与当代实践,深度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潜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连续性与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为建构中国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独特的范式支撑。回归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本身,自主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导向,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则是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其中,学科体系是平台,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学术体系是内容,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话语体系是形式,发挥传播表达作用。三者的建设同样需要通过“两个结合”来构建具有自主性、系统性、原创性、时代性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要把基础理论的创新放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最核心、最关键的位置,作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学理化阐释、各学科基础理论的体系化建构、中国实践的学术化表达。为此,需要构建博采古今、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一方面博采古今,立基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科学化、现代化、大众化的话语表达形式,打造大众听得懂、易接纳、能认同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另一方面融通中外,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国学术贡献的国际传播。加强传播话语转换,用易于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话语阐释中国观点、讲好中国故事。总之,构建新时代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该承担起民族复兴使命,提出植根于中国大地的真问题,并以独特的中国思维范式、问题形式和话语方式作出科学解答。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9416EE-rbWSxevLgqdjC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