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六位学者荣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8-05浏览次数:803


近期,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审议通过,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总获奖成果150项,其中学术贡献奖4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30项、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116项。我校6项成果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其中著作类3项,论文类3项,均为二等奖。获奖数在全市申报单位中排名第五,在市属高校中排名第二。


《中国戏曲剧种研究》是朱恒夫教授主持的国家哲社项目的最终成果,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本课题从立项到出版著作,历时7年,期间,朱恒夫教授带领由十多位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对28个省的戏曲剧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观看了346台戏曲剧目,访谈了100多位戏曲演员、导演、作曲、舞美以及行政管理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古今文献,做了700多万字的笔记。该书对中国戏曲剧种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述了剧种的定义、现存剧种之“种剧”、剧种在各地的分布状况,追究了诸剧种的发展历史,探讨了剧种演进的规律,介绍了京剧、越剧、昆曲、豫剧、评剧、淮剧、沪剧等一百多个影响较大剧种的艺术特色、代表剧目、代表演员等。许多专家评论其书说,它将戏曲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是以唐力行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也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的最新力作。本书以丰富多元的史料回应了苏州评弹研究存在的三个终极问题:苏州评弹是什么、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为构建苏州评弹学奠定了重要学术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全书360万字,分为三卷,上卷是传统时代的苏州评弹,中卷从建国初到60年代中期,下卷经历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为便于检索,设有专题索引与人名索引。以时间纵向为主,辅之以横向的专题,纵横结合,全方位地呈现了每个时期苏州评弹的变迁,系统梳理了评弹发展历史、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

《全宋笔记》(增订本),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一百零二册,收入宋代笔记四百七十六种,总计二千三百万字。中国古代笔记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以质朴、不事雕琢的特色全方位地描述了古代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场景,蕴含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传世的宋人笔记极为分散,寻觅十分不便,且在长期的编辑刻印流传中,错讹丛生,相当一部分著作已非原貌。对传世的宋人笔记进行系统整理,编纂出版一部笔记总汇,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文化学术工程。本成果为学界提供了一部经系统编纂整理,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总集。这将有助于发掘这批文献的应用价值,更好地传承祖国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学术研究。

《流散文学的时代表征及世界意义——以非洲英语文学为例》旨在从流散文学视阈出发对非洲文学特别是非洲英语文学的总体表征、文化属性及美学特质进行了深层诠释,对非洲文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及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对世界文学多样性的构成和世界文学新版图的绘制进行了揭示。认识和把握非洲英语文学的流散表征,并据此对流散文学基本概念进行重新阐释,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各地的文学现象、创作发生和文化成因,揭橥其复杂的源流嬗变和深层的世界文学文化意义,具有重要价值,对世界文学概念的重新定义和世界文学版图的重新绘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篇论文近30000字,为国内外学界的非洲文学研究乃至其他“非主流”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是中国学者对话西方学界、构建自身学术话语的体现。

《西方早期汉籍目录的中国文学分类考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典小说西传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文以1919年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之前由西方学者编纂的汉籍目录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的中国文学分类及文体概念的演变,探讨了西方汉籍目录与近代中国文学分类的历史生成与文体重构,有助于厘清近代中国文学演变的复杂学术理路,揭示汉籍目录在西方构建中国文学知识谱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近代中国文学观念、文体概念、知识体系发生的深刻变革。这一成果不仅推进了文体学研究,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跨学科的影响。2019年该文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届联合会十大年度论文。

《儿童社交回避行为的成因探析:一项追踪研究》全面探析了儿童社交回避行为的成因,通过追踪研究建立潜变量交叉滞后模型,发现在控制了各变量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后,先前的抑郁感可以预测后期社交回避的发展,而先前的社交回避并不能预测后期抑郁感的提升,社交焦虑感和同伴关系问题均不能预测后期的社交回避,首次正面证实了儿童之所以会社交回避是因为内心的抑郁情绪。


(供稿、图片:社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