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7-02浏览次数:320



今年是共产国际成立100周年。6月30日,“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是“上海:党的诞生地”第三届会议。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联合主办,上海市历史学会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协办。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代表主办方致辞。

会议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该领域专家的重视,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的5位国外学者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江西、广东、吉林、黑龙江以及上海等地的学者50余人汇聚一堂,围绕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历史关联、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中的人物、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关系以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朝鲜共产党、越南共产党等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何异同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开幕式由一个短视频《共产国际与中国》拉开序幕。该片是上海音像资料馆近几年海外采集中共早期历史影像最新成果的集中呈现。影像记录了中国代表参加共产国际、济难国际、农民国际等国际会议的历史情况,是中国共产党活跃于国际共运舞台的历史见证,留下了中共早期领导人以及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的珍贵影像。

上午的主旨发言中,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李蓉研究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对中共创建历史的重要贡献。认为张太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第一次登上共产国际的讲台,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到世界。他在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后,受北京支部和李大钊的委派、指导到天津创建了青年团。1921年3月,他介绍了中学同学、时任驻俄国的中国记者瞿秋白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壮大了党的队伍。他收集整理建党前后的情况报告,提交给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特别是以后中共创建史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纳塔丽亚·玛玛耶娃探讨了共产国际东方革命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对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美国首都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潘佐夫也对张太雷提交给共产国际三大的书面报告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张太雷对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给予了新的评价。他认为西方著作中许多历史学家大大忽视了张太雷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贡献。这篇报告说明张太雷不仅是一位实干家,而且也是领会共产国际统一战线政策的第一个中国布尔什维克,是远早于毛泽东最早关注中国农民问题的人之一。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维多利亚·沙拉诺娃《关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白俄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研究》,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白俄移民情况。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移民抵达上海,他们大多为高尔察克白卫军残余。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一时期成立并开始活跃起来。因此,上海便成为了共产主义者和白卫军之间的政治斗争中心。

韩国国民大学金秀英《上海地区与东亚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1920.5-12)》探讨了俄罗斯共产党特派员维经斯基来到上海后组建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并以此为核心推动下设的中国部、韩国部和日本部等东亚革命工作的情况,深入梳理了维经斯基在上海期间与韩人社会党等韩国共产主义团体、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历史关系。认为1920年和维经斯基一起在上海展开的早期共产主义历史,是东亚国际主义运动很重要的转换点。维经斯基在上海活动期间想把各种革命势力囊括在社会主义框架里,这一点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东亚西亚革命运动融合的力量及其根源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中共上海党史研究室吴海勇处长,罗马尼亚共产党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成立,并以成立大会的首日作为建党日为参照,对中国共产党创建争议问题进行再澄清。

下午分组交流中,学者们继续围绕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中的重要人物维经斯基、张太雷、马林、杨明斋等人,中共一大代表与共产国际代表的关系、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国际与中共建党前后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培养、与中共早期妇女解放思想等等论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

旅英学者李丹阳女士对《新上海俄文生活报》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报是继俄国布尔什维克在远东的重要宣传机关《上海俄文生活报》停刊之后于1922年秋在上海发刊的一家重要的俄文报纸。该报的创办者和编辑并非以往一些学者所说的“白俄”,而是由原《上海俄文生活报》部分编辑和一些亲苏俄侨。该报刊载了大量关于苏俄(苏联)情况、苏中关系,以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报道和文章。这显示新报的编辑部基本坚持了《上海俄文生活报》的办报方针,且报纸的性质未变。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徐光寿对维经斯基使团首次来华期间的使命、工作进行了具体地梳理,指出应使团最终任务完成良好,工作成效显著,但对其作用于贡献也不应估计过高。强调中国共产党不是什么外来党,而是中国先进分子在组建过程中得到了维经斯基帮助的产物。

黑龙江大学潘晓伟副教授的《朝鲜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与苏俄、共产国际——以朴镇淳、韩馨权代表团为中心的考察》以朴镇淳和韩馨权使团赴莫斯科为切入口,考察了李东辉为首的朝鲜独立运动的左翼派别和苏俄、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校副教授达丽雅·阿林切娃根据俄罗斯档案介绍她研究的列宁学院的设立、历史以及在学院学习的中国革命人物。

究竟是苏俄、共产国际中哪些条线的组织、怎样抓住了五四运动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孕育时期的核心力量,在这关键时刻给予了适时有力的推动?俄共(布)、共产国际对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为什么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不是1920年4月就来到上海工作推动上海、北京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吴廷康(又译维经斯基),而是尼克尔斯基和马林?这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和职责又有什么区别?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三大上首次亮相国际舞台并奠定在共产国际舞台上的正统地位,哪些人作出了努力,过程是怎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研究馆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玉菡在《从组织推动到亮相共产国际舞台——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根据近年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俄罗斯、日本等国挖掘的相关档案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深入细致地剖析,根据档案史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这次会议对于深入挖掘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历史关联,科学把握共产国际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进一步深化中共创建史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供稿、摄影:都市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