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泊乐社团打造合唱美育新标杆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9-13浏览次数:521



9月12日,“泊梦八方 乐圆共赏”上海师范大学泊乐合唱团建团十周年庆典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隆重举行。合唱团现场演唱了18首泊乐十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合唱作品,其中17首为原创作品,并首演6首合唱新作。上百名泊乐团员用最美的和声展示对艺术的理解,对生活中美的感受。

泊梦八方 乐圆共赏

本场音乐会歌曲元素丰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温柔细腻、充满爱意的抒情乐曲,如《生命》《因为你》,又有热情奔放、极富异域风情的外文歌曲,如《Singing On Sunday》《The Light》。正值教师节之际,同学们以一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向在场所有教师表达感恩之情,音乐会在经典曲目《难忘今宵》的动听旋律中圆满结束。

上海师范大学泊乐合唱团成立于2012年,是由上海师范大学校团委创建并主管、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艺术中心共管及扶持的大学生艺术团。“泊淡致雅,乐润人心”是泊乐合唱团的精神和归属,泊乐坚持将合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成长历程中。


 



成立十年来,泊乐合唱团获得了国际合唱联盟世界合唱大奖赛金奖、中国国际合唱节流行爵士组冠军上海市无伴奏合唱比赛第一名、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21项奖项。举办了6场专场音乐会,与浙江大学、苏州大学、Maynooth University、东华大学等近19所高校联合举办16场合唱音乐会,并受邀参演了24场音乐会。在世界及中国首演了41首合唱作品,创作并改编了29首作品。举办了9场学术讲座,受邀在全国及国际合唱节中做了3次学术发言,发布了19篇学术文章。开创性的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向社会无私奉献了21首38个版本的合唱新作,包括乐谱、示范、伴奏等全部资料,超过三万支合唱团队登记和演唱了这些作品。


乐由心生,归于心灵

泊乐合唱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用歌声传递力量。十年来,泊乐不断繁荣校园文化,于各大舞台上高声歌唱激扬青春,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音乐会及各界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发起的首届“上海高校合唱高峰论坛”吸引了全国超过三百名高校指挥参加,被音乐周报评委2016年中国十大合唱盛会之一。2017年,泊乐又发起了“俄罗斯中国文化节——中俄合唱国际研讨会”,中俄两国委派的八位杰出指挥家和全国近三百名高校合唱指挥代表齐聚上海,成就了中俄两国历史上举办的最盛大的合唱学术盛会。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泊乐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会,其组织的上海高校合唱指挥圆桌会议,得到了上海十二所高校合唱团的共同支持参与。在会后的两年时间内,各高校合作举办了多场合唱音乐会,大大增进了上海高校合唱团的合唱艺术与情感的交流。

帮扶共建 播撒温暖

泊乐合唱团用音乐传递社会责任,让歌声飞向五洲大地。自2017年起,泊乐合唱团在校团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连续六年奔赴江西赣州、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浙江江山等多个合唱教育以及美育较为薄弱的地区和贫困地区,已累计为当地的22所中小学、留守儿童学校、希望小学开展5次实地帮扶共建活动,1400余名学生和教师得到直接帮助,录制了18首音视频,举办了两场爱心音乐会,并完成了两册近600页的帮扶报告。目前,泊乐已向社会筹集了34966.98元善款,可为留守儿童开设3532节音乐课。

今年合唱团以乡村音乐教师为具体帮扶对象,以指导中小学音乐教师长期有效地开展合唱工作为培训内容,以期更好地推动乡镇合唱艺术及音乐教育水平。此外,自2020年起合唱团开始自主研发,编写了中国首套合唱帮扶爱心教材,为后期开展线上、线下帮扶提供智力支持,取得了高校合唱帮扶的重要成果。目前,全国五十余所高校合唱团愿意加入合唱帮扶共建项目,还吸引了众多中小学合唱团及教师的加入。一堂堂“行走的音乐思政课”,以艺术教育拓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空间,也鼓励新时代的优质青年投身乡村教育,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 


传承精神 乐润人心

十年里泊乐的“毕业生”相继走向各个岗位,其中有诸多都成为了美育教师和音乐传播者。泊乐第一届团员李佳怡毕业后成为一名普陀区示范幼儿园园的教师,在一线教学坚持将音乐教育作为自己的特色教育,用合唱激励和感染更多的孩子,并多次参与市、区歌唱教学的展示活动。李嘉宇是泊乐培养的指挥之一,目前在浙江财经大学担任韵落钱塘合唱团指挥,至今已带领数支合唱团在世界合唱节、世界和平合唱节、维也纳国际青少年音乐节、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等赛事中斩获多个奖项。

十年来,泊乐合唱团一直致力于通过合唱提升广大青年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素养,同时增强学生社团与社会各界的文艺和思想交流,已然成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金名片。泊乐精神给一届又一届师大学子带去强大而深远的力量,而这些力量不仅带领他们探寻对美的感知、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支持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向上、迎难而上,并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供稿、摄影: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