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 孙珠峰: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7-03浏览次数:10

【读经典 学理论】

马克思指出,“各种自然力和科学——一般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它抽象地表现了这一发展过程的精华”。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回顾历史,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历史。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马克思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人类送入信息时代。科学作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不断发现自然规律,并将之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并深刻改变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作为人类实践能力的标识,生产力水平高低反映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共同推动着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也构成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关键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展开的背景下,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

科技进步受社会条件与历史积累双重驱动

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其自身也呈现出加速发展的革命趋势。

科学进步是知识积累达到临界点后的必然结果,是非线性的加速过程。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他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进一步指出,“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这种发展可以说同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科技革命既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自身也深受生产关系的影响。中世纪科学受宗教权威压制,进展缓慢;文艺复兴后,科学摆脱了宗教桎梏,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代取得重大突破。哥白尼革命、牛顿力学等开创性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形成“知识复利效应”,已有成果成为新研究的工具(如微积分促进物理学发展)。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见证了能量守恒定律、电磁学、进化论等重大发现,科学在19世纪呈现出革命性发展态势。

由此可见,科技进步是社会条件与历史积累双重驱动的产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技术条件、社会条件、生产方式和劳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内在逻辑关联,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极大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时代的科技进步更加显示出几何级数发展的态势。诸如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新工具,极大提升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效率,形成“科学—技术—科学”的正反馈循环,使21世纪成为一个“压缩的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平方关系”和“几何级数”的发展逻辑,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背景和前提条件。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科技创新为起点,是推动生产力发生质态跃升的过程。回溯历史,每当颠覆性科技突破催生新产业变革之时,生产力即将发生突变式的跃进,形成新质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勇立潮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除了依靠科技革命的历史积累,还需要不断完善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关系。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成就显著,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全球领先。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优化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面向未来,必须更加充分认识和牢牢把握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方面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作者:孙珠峰,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链接地址: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fb368605c4d348ba85ff0e6373637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