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非
市欧美同学会顾问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
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我小时候学英语时,说到“人民币”,用的是Chinese Yuan,或者Chinese Dollar,而现在国际通用说法则为Renminbi,一般用缩写RMB。早期国际社会普遍使用“中国元”的译法,随后逐渐转向“人民币”的音译。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RMB”这一简称在国际金融交易中广泛使用,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生问我,那么RMB是中式英语,还是中国英语?因为它毕竟是汉语拼音的缩写形式,而非正宗英语词汇。
这个问题问得好,“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一字之差,迥然不同。早在2018年,中国外文局首次发布《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该报告通过调研英语国家对中国话语的认知状况,揭示了汉语拼音词汇在国际社会的传播趋势。
所谓的“中国英语”分为三个阶段: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中国英语。
洋泾浜英语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中国沿海通商口岸,最初形成于广州和澳门,主要是广东葡语。后在上海发展到鼎盛时期。“洋泾浜”原是上海县城北面的一条小河(现延安东路),作为英法租界的界河,便成了中外商人生意往来的重要场所。随着贸易活动频度增强,当地人与外商逐渐形成一种混合语言,被称为“洋泾浜英语”或“皮钦英语”(Pidgin English)。有趣的是,“Pidgin”一词本身即源自洋泾浜英语,是广东人对“business”(生意)一词的发音讹变。英国商人听到广东人说此词的发音类似“pidgin”,于是将这种混搭语叫做“Pidgin English”。碰巧,由于“pidgin”与“pigeon”(鸽子)发音相近,又被不谙英语者误称为“鸽子英语”(Pigeon English)。
洋泾浜英语的语音系统极其简约,受汉语方言(尤其是吴语和粤语)影响显著。词汇量有限,约700个,通过一词多义基本满足交际需求,语法大都跟着汉语走,只有口头形式,无统一书面标准,主要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商贸交流。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处于早期现代英语阶段,讲英语的人500万都不到。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话语中,词汇量不会超过1000个,属于不太识字的那一类。在16、17世纪的时候,若有500到800个英语单词,基本就可以沟通了。洋泾浜英语是捷径中“怪路子,于是乎各种“舶来词”和“混搭语”大行其道。比如:comprador(买办),来自葡萄牙语的comprador(购买者),后成为洋行中国经理的专称。chop是个多义词,可指印章、许可证、商标等,似乎来自印地语chhap(印章)。junk(中国帆船)来自马来语的jong或闽南语的船(chûn)的变音。又如:No can do(不能做),完全按汉语语序排列英语单词。look-see,表示“看”,将两个英语动词快速组合,体现词汇黏合特点。甚至大量采用拟声词和形象表达,如描述车祸:One car come, one car go, two car peng peng, people die!(两车相向而行,撞到一起,砰砰!人都死了。)
有些特定职业与场景用语也较为形象,例如:number one(那摩温)就是工头或负责人,keep door(开泼度)指代看门人。同样,“洋泾浜们”交集时,机智巧妙地使用汉语方言音译英语词汇,譬如:三明治(sandwich)、啤酒(beer)、沙发(sofa)、引擎(engine)、德律风(telephone)、 水门汀(cement)等商品名词。沪语的“混腔势”来自one chance(一个机会),“瘪三”源于beg say(乞讨用语),“嘎三壶”出自gossip(闲聊),“邋遢”始于litter(杂乱物)等。
令笔者尤为感佩的是“幽默”(humour)与“基因”(gene)的汉译名称,义音巧缀,天衣无缝,神来之笔!前者出自语言和文化大家林语堂之手,后者为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之作。
1860年,冯泽夫、张宝楚等六位宁波商人甚至编纂了一本《英话注解》的英语学习书籍,旨在解决上海开埠后宁波商帮的商贸语言需求。全书收录2200余条词汇与短语,分为“各国镇头门”、“天文门”、“地理门”等30余个门类,采用宁波方言为英语注音,如茶杯(teacup)注为“梯,克泼”、黄豆芽(beansprout)注为“皮痕,史泼而老脱”。下面这段教材中的打油诗听起来有点滑稽的味道: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
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
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
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
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
此书形成汉字从右至左、英文从左至右的混合排版方式,现存版本包括1860年初刻本、1901年修订版等。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江浙沪方言注音英语教材,其方言注音体系和商品分类特征的开创性地位甚至得到学术界的研究和确认,2018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系统解析其语言特征与商帮文化内涵,为研究宁波帮崛起及中西语言接触提供原始资料。
第二阶段出现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受汉语语法结构和思维模式影响而产生诸多不规范的英语表达,明显留下母语负迁移痕迹,这被视作外语研习过程中的被动产物,相比早期的洋泾浜英语,状况有了相当的改善和提升。例如:
1.语法错误
错误:I very like it.
正确:I like it very much.
错误:She learn English every day.
正确:She learns English every day.
错误:Because he missed the bus, so he was late.
正确:Because he missed the bus, he was late. 或 He missed the bus, so he was late.
2.用词不当
错误:Foreign Guest Building(外宾楼)
正确:Guesthouse(外宾楼)
错误:cut paper(剪纸),无法体现艺术性。
正确:paper-cutting art,旨在突出其艺术属性。
错误:I'm finding the key in my pocket.(我在口袋里找钥匙。)
正确:I'm fishing the key in my pocket.(我在口袋里找钥匙。)
3.文化直译问题
错误:Please eat slowly.(请慢用!)
解释:聚餐时,你要先离桌,中国人常会说“您慢慢吃”,如译成Please eat slowly,外国人或许无法感受到你的礼貌含义,得体的说法应是“Take your time”。
错误:Tell China's good stories(讲好中国故事)
解释:此处“讲好中国故事”并非只讲好(听)的中国故事,而是tell China's stories well:突出故事吸引力(present compelling Chinese stories)、强调叙事效果(emphasize narrative effect)、侧重国际传播(spread China's messages globally),呈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presenting a real, three-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China)。
错误:Please feel free to give me your precious advice.
解释:在与外国客户沟通时,我们时常受到汉语文化的影响,这类中式表达习惯在英语中场景中未必合适。示例将“宝贵意见”直接翻译为“precious advice”,适宜的表达是:Please feel free to share your valuable feedback.
或者这么说吧,中式英语是洋泾浜英语的现代发展版,随着英语教育普及,许多受到汉语影响的词汇和表达时不时地冒了出来,好玩的有“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good good study,up up every day(好好学习,天天向上),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lose face(丢脸),add oil(加油)等。
值得关注和庆幸的是,部分曾被视为“错误”的中式表达居然被主流英语接纳,2013年,《牛津英语词典》(OED,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就已经收录了245个中式英语词汇。《牛津英汉汉英词典》(Oxford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Dictionary)在线版相当及时地收录了山寨(Knock-off),剩女(Old spinster),愤青(Angry youth),房奴(Mortgage slave)等词语。《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也相当大度地把guanxi(关系),hukou(户口),paper tiger(纸老虎),hongbao(红包),goji berry(枸杞), dai pai dong(大排档),moo shu pork(木须肉),shumai(烧卖),potsticker(锅贴,煎饺)等地道“中国货”收入囊中。
第三阶段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与上述的中式英语(Chinglish)虽然都带有“中国”标签,但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特有事物的英语变体,并逐渐塑造出一套术语体系,旨在助力传播中国概念,其被学术界定义并公认为区域性语言变体(the Language of a Regional Variant/Variety),如中国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香港英语等。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些词典的收录行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承认了英语作为全球语言的包容性演变;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文化输出或融入从“硬实力”向“软实力”的转化与深化,说明这些中式英语已超越临时借用阶段,成为英语词汇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语本质上是日耳曼部落方言的融合体,其中丹麦语作为斯堪的纳维亚语言的代表,通过维京人的定居成为重要的外来影响之一。这种多语言层叠的特征,使得英语最终发展成为兼具日耳曼语根基与多元文化印记的混合型语言,其中70%左右的词汇是外来语。
而中式英语则是学习过程中的摆渡现象,时光犹如一个无形的筛子,不少经典或流行的汉腔词汇以及中式表达在各种语境中被不断遴选、凝练、完善……最终,就那么一丢丢“堂而皇之”地迈入英语词典。
例如:feng shui(风水)已广泛用于建筑设计和西方生活杂志,音译保留其文化独特性。kung fu(功夫)通过影视传播,演化为武术代名词。Tuhao(土豪)被《城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定义为“中国暴发户”,拼音直接国际化。add oil(加油)在2018年意外被牛津词典接纳,虽逐字翻译,但十分形象,源自香港英语。Chinese dama(中国大妈)被《柯林斯英语词典》(Collins Dictionary)欣然接受,大妈一族走向国际,气场十足。
又如:《英汉大词典(第3版)》(Th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收录为数不少的历史文化专有名词,例如:“敦煌学”(Dunhuangology)、“官窑瓷器”(Guan ware)、“二里头文化”(Erlitou)、“玄奘”(Xuan Zang)等术语,这些词汇采用音译+英文释义的方式,既保留中文发音,又准确传递文化内涵。在中国成语、俗语等的译介过程中,《英汉大词典》编译团队用心良苦,灵光闪闪。 略举数例:“小不忍则乱大谋”(Patience is a virtue)、“见贤思齐”(When you meet someone better, try to emulate them)、“礼之用,和为贵”(In practicing the rules of propriety, harmony is to be prized)等。这些翻译既考虑英文习惯,又最大限度保留中文原意的文化特质。
更令人惊喜的是,联合国文件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概念都有了标准英文对应:
和谐社会→Harmonious Society,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等。
而且,这类语言变体的贡献体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
政治领域术语——人民代表大会: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ore socialist values,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等。
经济领域词汇——小康社会: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供给侧结构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社会主义市场经济:socialist market economy,乡镇企业:township enterprise等。
文化概念表达——白酒:baijiu,饺子:jiaozi,阴阳:yin yang,太极:tai-chi1,馄饨:wonton1,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ics,科举: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等。
令人尤为惊叹的是,“春节”的汉语拼音:Chūnjié译法已被收入英国权威词典《柯林斯英语词典》,首次客观公正地澄清了某些亚裔国度对这一节庆的纷争和误译,为“春节”正本清源。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Spring festival, social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celebration of traditional new year)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英语既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又提供了非西方视角的英语使用范例,更促进了英语的多元化和本土化发展。
再回到本文题目中抛出的问题,无容置疑,RMB(人民币)是“中国英语”所贡献的词汇,而且已成为国际金融标准代码,ISO 4217认证,首字母缩写,实用易记,响当当的!
链接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38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