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八严禁”》公告的发布,引发了热议和好评,也让家委会再次成为我们申城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注焦点。其中“严禁以家委会名义统一订购教辅材料”的明确规定,直指过去一段时间家校协同中存在已久的“权力越界”问题。
当部分家委会从家校沟通的桥梁异化为“第二教导处”,从教育资源的支持者蜕变为“隐形收费窗口”,我们迫切需要为家委会的功能与边界建立清晰的认知框架,它不是权力的延伸,而是服务的延伸;不是决策的主体,而是协作的载体。
那么,中小学校的家委会在走向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中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以下四个生动的角色隐喻,或许能为我们锚定家委会的公益坐标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长,教育学部教授 王健)
家校路口的“交通灯”:
以规则定边界,以沟通践使命
家委会的首要职责是守护家校互动的秩序,就像交通灯通过“红黄绿”三色信号调控车流有序通行,家委会也需以明确规则界定家校互动的“通行权限”。
1.红灯亮:禁区绝不可逾越。涉及教学管理、强制收费、教辅订购等核心教育事务时,家委会必须亮起“红灯”。市教委“八严禁”中严禁家委会统一订购教辅材料的规定,正是对这类越界行为的硬性约束。现实中,部分学校家委会曾以“自愿”为名收取高价资料费,实则以模糊规则绑架家长们的选择权。
2.绿灯行:信息路必须畅通。家委会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家校信息壁垒。传递学校政策、反馈家长诉求、组织公益活动——这些才是家委会的“绿色通行区”。北京中关村三小家委会每月发布《家校通讯》,将课程调整、食堂菜谱等关键信息透明化,使家长焦虑率下降40%,这正是“绿灯通行”的生动实践。
3.黄灯闪:模糊地带需预警。若遇到校外实践募资、临时物资采购等“灰色地带”,家委会应启动“黄灯预警”机制:须经全体家长民主表决,明细开支并即时公示。杭州某校家委会在组织研学前发布《费用可行性报告》,详细列明预算来源与退费机制,将潜在争议消弭于萌芽状态,为“黄灯预警”提供了有益参考。
信号“转换器/路由器”:
不生产信息,只传递真相
实际运行中,家委会常陷入对学校决策信息的“解释变曲解”的困境,根源在于模糊了“传递者”与“生产者”的边界。真正的家委会应成为精准高效的信号枢纽。
1.转换器:做信息的“翻译官”而非“创作者”。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校落地的各种教育政策、决策中的专业术语需要“降维”转化为家长易懂的语言,家长诉求中的情绪化表达需要“提纯”为理性建议,这些正是家委会应扮演的角色。成都草堂小学家委会将《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拆解为“家长十问十答”,用具体案例解释抽象条款;同时把家长关于作业量的抱怨,转化为“分层作业可行性建议”提交校方。这种转换,核心在于忠实原意而非二次加工。
2.路由器:做连接的“交换机”而非“服务器”。当家校间的信息传递受阻时,家委会需启动“路由功能”:将学校通知点对点推送至每位家长,将分散的家长意见聚类上传。深圳某校在家校群试行“信息树状图”,重要通知由家委会统一发布并确认接收,有效避免了群消息刷屏导致的信息遗漏。路由的关键,在于精准分发而非截流垄断。
3.警惕“信号干扰器”:严防越位代言。当某些学校的家委会擅自发布“全体家长支持周六补课”的声明时,实则是将路由器篡改成了“干扰器”。家委会无权代表集体意志,其任何发言都必须标注“经占比百分之多少的家长授权”,否则便是赤裸裸的僭越。
家校大厦的“脚手架”:
可支撑不可替代,需拆除不可永驻
家委会最危险的异化,是从教育辅助者变成实际管理者。它必须时刻牢记:自己只是临时支撑结构,绝非建筑本体。
1.支撑:为教育主体提供“关键承托”。在特定场景下,家委会可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如利用家长职业资源开设家长讲堂的“职业体验课”,组织家长志愿者维护放学秩序和参与分餐服务、维护就餐秩序等。上海平和双语学校家委会组建“家长智库”,为课程开发提供行业案例,但绝不参与教学评估。家委会对学校教育工作支撑的意义,始终在于补位而非占位,更不能越位。
2.拆除:任务完成即刻撤离。任何家委会行动都应有明确期限。专项活动小组在项目结束后需自动解散,临时募集的资金在活动完结后72小时内公示结余并清退。某校“运动会筹备组”在赛事结束后仍以“延续服务”名义保留账户,实则是将脚手架偷换为“违章建筑”,这正是需要警惕的越界行为。
3.拒绝“永久性违建”:警惕制度性越位。当家委会下设“学风督导组”“作业审查委员会”等常设机构时,实则是让临时脚手架变成了永久附属建筑,这实际上是违章建筑。教育的主结构永远由学校承担,家委会的介入必须有时效、有范围、有授权,绝不能成为替代学校职能的“常设机关”。
教育生态的“充电宝”:
能量共享不可强制,资源补给不可捆绑
在实际运行中,家委会的争议常源于“收费”问题,核心在于混淆了“共享”与“摊派”的本质区别。充电宝的隐喻,恰好能厘清其资源整合的底层逻辑。
1.共享:激活闲置资源“余量”。家长群体的时间、技能、社会资源如同分散的“碎片电量”,家委会可将其聚合为“共享充电宝”:公检法界的家长提供校园普法讲座,卫生健康界的家长开展急救培训,科技界的家长提供科创前沿讲座,企业界家长开放参观通道。北京十一学校家委会建立“家长资源云图”,按需调用非商业性支持,共享的本质是盘活存量而非创造负担。
2.即用即取:杜绝“套餐式”消费。所有资源支持必须遵循“一事一议”原则。若组织参观科技馆,应注明“自愿参加,费用自理”;若需统一租赁服装,须提供三种价位备选并单独收款。某校家委会将春游、摄影、纪念册打包为“毕业套餐”收费,甚至组织收费的“毕业旅游”,则是将充电宝变成了“强制消费包”,这显然违背了资源共享的初衷。
3.电量有限:认清补充性定位。充电宝的电量无法支撑手机持续运转,同样,家委会的资源补给只能作为教育生态的辅助能量。当某班家委会集资聘请外教开设“加餐课”,实则是用充电宝替代了学校的主电源,这不仅模糊了家校职责边界,更制造了教育不公。
交通灯、转换器、脚手架、充电宝,这四个隐喻共同勾勒出中小学校家委会的本质坐标:它是规则的守护者而非制定者,信息的传递者而非生产者,临时的支撑者而非替代者,资源的整合者而非供给者。上海市教委的“八严禁”如同一声警钟,敲响了对家委会异化现象的深刻反思。但制度禁令终归只是底线约束,真正的变革需要从我们的认知重塑开始:学校应该摒弃“甩锅思维”,明确家委会的辅助清单与禁入清单;家长需要放下“代理人幻想”,以理性参与代替过度依赖,以主动监督代替被动放任;家委会自身更须时刻自省:是否让交通灯失灵了?是否让转换器失真了?是否让脚手架滞留了?是否让充电宝捆绑了?
当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家委会自会退回应在的位置。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而是默默支撑舞台的基座;不是决策台前的掌权者,而是连接彼此的桥梁。唯有如此“校家社共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土壤,而非权力博弈的战场。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Ow__1bHQKvI_LagOpACJ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