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在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看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以下是他在上海市社联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讨会上的演讲。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卫国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作战,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中国协助创建联合国,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弱小民族的权益,确立了战后的大国地位,收获了世界各国的尊敬。抗日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重要转折点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前后被迫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加上利息达10多亿元,相当于1901年清朝财政收入的十多倍。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之前,中国饱受世界列强欺压,不要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连起码的平等对话的资格都没有。前辈曾痛心哀叹: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走出低谷,改写了中国历史。
空前的民族危亡,迸发出空前的民众动员力。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民众遭遇了大屠杀、“三光”政策等残酷打击,加上黄河决堤、大饥荒,为了生存,为了抗战,数千万民众自东向西,走上艰苦卓绝的迁徙之路,这是世界史上罕见的民族战略大转移。去大后方,也是转投前方,因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是全方位的。亿万民众以不同的方式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上海等地工厂的西移,不仅支撑了持久的抗战,而且使得不平衡的工业布局有所改观;“十万青年十万军”,大批知识青年穿上军装,走向战场;在西行的洪流中,百所大学的内迁成为一道壮丽的文化风景线,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文化力量,呈现出战争状态下中国文化的赓续。
中国的抗日战争使得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觉醒与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号召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捐弃前嫌、团结御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战;各地军阀也纷纷加入抗战大业,为民族生死之战贡献力量。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钢铁般意志,以气吞山河、视死如归的精神,创造奇迹,打败日本军国主义,洗尽了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对中国造成的种种屈辱与苦难,谱写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壮丽诗篇,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对抗战有着高度评价:“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最早举起反侵略的旗帜,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用自己反抗侵略的实际举动,唤醒了世界人民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警惕,推迟了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拉开了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大幕。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独立进行全面的抗日战争。在缺乏外援、装备低劣的情况下,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奋勇抵抗,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及亚洲的战争,企图建立所谓的亚洲新秩序。中国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战,是民族自卫战争,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纵观历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至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战争在欧洲爆发时,中国已独立进行了8年的抗战;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独立抗战已持续了10年。中国军民进行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消灭并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战场拖住了150万日军,中国战场的僵持,迟滞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的结盟战略,使得日本无力配合德国作战,只能各自为战。日本陷于中国战场的泥淖,无力“北进”,迟滞了“南进”步伐。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最为艰苦卓绝,作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为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谱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壮丽篇章。
在莫斯科战役的关键时刻,德国纳粹强烈要求日本夹击苏联,但一大半军队陷在中国战场的日本,最后仍不敢轻举妄动。1941年,苏联从远东征调20万精锐增援莫斯科,从而一举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战局。斯大林曾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关于是“先亚后欧”,还是“先欧后亚”,中国与美英苏曾有过战略方针的分歧。英国坚持认为必须先击败德国,然后再解决日本法西斯。美英苏的这一决策对于战场兵力布局影响极大,为保证同盟国实施“先欧后亚”战略,中国经受了更多的战争苦难。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二战的进程、结局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国的持久抗战,二战的历史必将是另一种写法。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多次致电中国领导人,赞扬中国“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英国历史学家、伦敦大学客座教授安东尼·比弗提醒世人,不要把眼光仅仅放在欧洲。他表示:“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二战的理解一直有局限性,西方人大多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二战的起点,而将希特勒的死亡作为二战的终点。西方历史学家往往忽视中国抗日战争及其在整个二战中的地位。”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拉纳·米特认为,如果中国在1938年屈服,那么此后的几十年里,亚洲格局可能完全不同。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不仅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对世界同样有重要意义。
参与联合国创建:大国地位的确立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初步废除了各国通过对华不平等条约攫取的许多特权,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而且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通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并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证实了中国政府有关中日战争与世界战争关系的预言,也将中日战争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为一体。中国主动派遣远征军入印入缅,支持朝鲜、越南的独立运动,解救被困英军,努力调解印英矛盾,参与国际新体系的构建,并担任重要角色。抗战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由边缘走向中心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是战时同盟国美苏英中四大核心国之一,中国对二战的巨大贡献,奠定了五大战胜国之一的历史地位,并推动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方立即倡议建立联盟。12月31日晚9时,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约见当时中国新任外长宋子文、英国首相丘吉尔及苏联驻美大使等,商谈发表联合宣言。罗斯福建议由英、美、苏、中先行签字,其余各国于次日签字。宋子文当即代表中国签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此进一步获得世界许多国家的同情、声援和支持。1945年4月到6月,中美英苏四国发起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
重塑民族精神,锻造民族新的领导力量
鸦片战争后的百年间,面对世界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进行过一次又一次抵抗,但均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其意义绝不只是打了一场胜仗,它改变了中国自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屈辱地位,让中国人民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近代教育家晏阳初在抗战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或是“天下”或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人顽强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动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
日本原以为可以通过“三光”政策、军事强权摧毁中国军民的信念与意志。但恰恰相反,在日本侵略行径的刺激下,中华民族愈发团结,抗战斗志愈发坚定。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不但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撑,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抗战重塑了民族精神。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曾援引抗战时一篇报纸社评:“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1938年—1945年间,大后方的200多万民众用血肉之躯筑成28个机场,使得国外援华物资能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四川一个老父亲在送小儿子出征时做了一面大旗,上面只写了一个字:死。
在抗战时期,中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杨靖宇牺牲后,关东军解剖他的尸体,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日本人无不受到莫大震撼。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流了眼泪,长时间默默无语。此后,岸谷隆一郎深入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研究越深入,他内心受到的折磨越大。最后在日军即将败亡之际,他毒死了妻女后自杀。他在遗嘱中写道:“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抗战也使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实施挺进敌后的战略,填补国民党战略退却的空缺;毛泽东提出持久战战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使得八路军、新四军得以生存与发展。共产党实施正确的农村动员政策,依靠优秀的干部群体,对民众进行有效的民族主义动员,实行“三三制”,稳固并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敌后游击队伍,不仅没有被日军消灭,而且日益壮大。
抗战锻造了中华民族新的领导力量。从九一八事变后率先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到全力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再到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实现了全民族共同抗敌的崭新局面。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延安作风”与“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西安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战。他们以鲜明的政治主张、坚定的意志和模范的行动,点燃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引领战争走向胜利的民族先锋。
对于中共领导力,曾长期在中国报道和生活的美国记者斯诺看得很清楚。1942年2月24日,他对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蒋介石是个独裁者,他很聪明,但又无能,他不知道中国人民需要什么,不知道怎么为人民办事。这一点和毛泽东大不相同,你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了一大半,不能赢得绝大多数的民心就很难统治中国。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许多年前在东京访问时,有一位从事东亚史研究的日本教授曾对我说:“如果你们也忘记了,我们还会记得住吗?”今天,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纪念和重温历史,不是单纯为了“怀旧”。只有通过反思战争的罪恶,才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携手共同应对挑战。只有从历史中获得镜鉴,找到砥砺前行的动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思想者小传】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馆长。全国优秀教师、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5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