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 | 邵 雍: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黄埔精神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8-21浏览次数:10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坚持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黄埔精神、黄埔因素起了极为重要的凝聚作用。


继承黄埔精神 


对黄埔系军人进行统战的工作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开学,毛泽东在会上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成功,但到现在它的革命任务还未完成。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10月18日,毛泽东为徐向前起草了致胡宗南信。


“宗南学兄军长勋鉴:


黄埔一别,忽已十年,回念旧情,宛然如昨。目前日寇大举进迫,西北垂危,山河震动,兄我双方亟宜弃嫌修好,走上抗日战线,为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而努力。……国难当前,实不欲自相残杀,伤国力长寇焰也……敝方各军仅为抗日之目的而斗争,深愿与贵军缔结同盟,携手前进。蒋校长现已大有觉悟,甚为佩服。吾辈师生同学之间倘能尽弃前嫌,恢复国共两党之统一战线,共向我全民族最大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决一死战,卫国卫民复仇雪耻,当在今日。吾兄高瞻远瞩,素为弟所钦敬,虽多年敌对,不难一旦言欢。”


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将此信电告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请专函缮送胡宗南,并即印刷多份向各军发送”。毛泽东、周恩来在附言中认为“胡与陈诚均联俄抗日分子,胡曾有‘剿匪是无期徒刑’语。此信发出,或能发生好果,请速办为盼”。


收信人胡宗南黄埔一期毕业生,1932年作为国民政府第1军军长参与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指挥。1936年,胡宗南向人表示,徐向前系他同学,似有妥协意,想打一仗再讲和。毛泽东为徐向前起草的致胡宗南信是对胡宗南讲和意愿的及时回应,表明了中共推动黄埔军校校友结成统一战线、争取国内和平转向对日抗战的策略方针。


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接受英国记者贝特兰采访时再次论及黄埔精神,他说:“国民党的军队本来是有大体上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精神的,那就是在一九二四年的时代。那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


1938年3月3日,毛泽东在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中高度评价了黄埔军校:“从前有个黄埔,那里表现着一种朝气,这种朝气也就代表着一种倾向。黄埔和陕公一样,同学是从各地方来的,又分布到各地方去。那时的黄埔是要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它是那时中国进步的缩影。”


3月12日,延安各界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暨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毛泽东出席集会并讲话,号召继承和发扬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艰苦奋斗的精神”。会后,毛泽东对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郭化若说:“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一个法宝,一定要多做统一战线的工作。”还说:“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国民党军队的军官有一大批黄埔生,你也是黄埔出来的,可以利用同学关系做说服工作,扩大抗日力量。”


1940年11月16日,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联名发出《利用一切机会对黄埔系军人进行统战工作》的电报:“这次苏北事件中,税警团未参加反共战争,而该团干部大半都是黄埔生。过去华北与朱怀冰冲突时,其中一个师也未参加反共战争,而该师干部同样也有些黄埔生。我驻阎办事处主任王世英同志,能与该地中央军(胡宗南)的黄埔生高级干部进行了很好的统一战线工作。这一切证明,我党我军中过去把黄埔生看作一个笼统的反共集团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有害的。在目前严重时局,亟须改正此观念,利用一切机会与黄埔生军人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不要刺激他们,而应以民族至上的观念来打动他们,使他们不肯投降日寇,使他们对反共战争取中立或消极态度,这对挽回危局有重大意义。”上述电报表明中共逐渐摒弃了将黄埔生视为笼统的反共集团的观念,转而把他们划入中间势力的范围,试图争取黄埔将领共同抗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黄埔同学会分会在延安的成立


1941年10月4日,在延安成立了黄埔同学会分会,朱德、徐向前、叶剑英、郭化若以及在延安的第五期生、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许光达、黄埔第五期生、时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宋时轮等,与其余黄埔师生共计百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大会选举4人为大会主席团,徐向前为主席团主席,其中有第六期生陈宏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派驻延安八路军一二〇师联络参谋)、宋时轮。


徐向前在开幕式中指出:“在延安黄埔同学甚多,各依所长从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工作,但因联系尚不密切,未能充分收到互相砥砺的效果。黄埔有革命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传统,为发扬黄埔传统精神,而更加推动革命工作,成立同学会极为必要。”


朱德说:“黄埔军校曾经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学校,在革命军队的建设上,做过贡献,有光荣的历史。现在国家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黄埔军校同学要加强团结,抗战到底。”


“黄埔在革命创造上、革命军队上、革命学术上,有其贡献。它特别是国共团结的好学校,我非常钦佩它的光荣的历史地位。惜大革命后国共分裂,对于中国民族与黄埔同学来说,都是很不幸的,现在国家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之秋,黄埔同学更需要团结,以贯彻抗战到底。”随后,他对在延黄埔同学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加强黄埔同学的团结,促进抗战团结事业;二是加紧学习新的军事理论与技术。


时任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指出:“黄埔同学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是光荣而重要的。在抗战中,只要三十万黄埔同学真正全部发扬黄埔精神,谁敢中途妥协?谁敢进行内战?”


重庆黄埔同学会总会的陈宏谟在发言中讲道:“今天黄埔同学有三十万人以上,当师长者二百余人,实为抗战之主力,当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建立时,黄埔同学更应加紧团结,反对内战,勿演过去悲剧。”


大会通过了同学会章程,选举徐向前、萧克、左权、陈赓、罗瑞卿、陈宏谟、郭化若等人为理事,孟庆树等5人为候补理事。


为加强团结、坚持抗战,大会通过了致蒋介石校长电、致黄埔同学会总会电等,电文曰:“学生等为了团结抗战,发扬黄埔的革命传统与作风,并相互切磋研究军事学术起见,经于本日在延安召集在延同学,成立黄埔同学分会。”“一致通过加强黄埔同学的团结,促进全国抗战,努力研究军事学术。”


1941年10月6日《解放日报》以大幅版面报道了延安黄埔同学会分会成立的新闻,主标题为“加强团结研究学术 延安成立黄埔同学分会”,副标题为“朱副司令长官莅会讲演 大会通过致蒋委员长电”。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黄埔同学会的宗旨是“加强抗日,坚持抗战”,加强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对黄埔同学的表彰与重视


1942年1月,日本进攻缅甸,企图占领盟军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在日军的猛攻之下,东南亚盟军节节败退。中国政府派兵10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紧急进入缅甸作战,以挽救盟军在东南亚的危局。戴安澜率领第5军第200师入缅参战。


戴安澜,黄埔三期生,九一八事变后先后率部参与古北口长城抗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战,屡创日军,战功卓著。他在1939年升任第200师长时宣誓“为国驰驱,歼彼倭寇”。1942年3月他在远征缅甸途中以诗明志:“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秦皇;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在同古(也译称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第200师以9000之兵,顽强抗击2万多日军,坚守危城12日,歼敌5000多。夺取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次胜利。时人对同古保卫战的评价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4月中旬,戴安澜又率部攻占棠吉。5月18日,第200师在撤退途中遭到日军伏击,损失惨重,戴安澜在与日军的激战中身负重伤,他苏醒后留言:“由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将部队带回祖国!”5月26日,戴安澜在茅邦不幸逝世。6月17日,戴安澜的遗骸随部队回到了云南腾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全州为戴安澜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撰写了五律挽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的挽词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和彭德怀的挽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西境,国人无处不哀思。”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原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代表蒋介石在追悼大会上致祭,并致悼词说,戴故师长为国殉难,其身虽死,精神则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此次追悼大会的挽联、挽诗登记册收录了上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的挽诗、挽词与挽联。


在敌后战场,日军自1942年5月起分路向太行区大举“扫荡”。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以南十字岭不幸牺牲。5月27日,毛泽东、朱德复电刘伯承、邓小平并转彭德怀,“总部被袭,左权阵亡,殊深哀悼。”6月2日,朱德赋诗《悼左权同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7月7日,叶剑英作《满江红·悼左权同志》词一阕:词中写道:“敌后坚持,捍卫着,自由中国……风起云飞怀战友,屋梁月落疑颜色。最伤心,河畔依清漳,埋忠骨。”左权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9月18日,晋冀鲁边区政府宣布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作为纪念。


6月23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悼念文章《左权同志精神不死!》说:“左权同志毕业黄埔军校后,即参加东征及回师广州诸役……在近二十年的军事生活中,由军校到军队,最后更战死军中,左权同志是真能与革命军队共始终者。他这种革命军人自我牺牲的精神,实无忝于黄埔同学,更配称得起蒋委员长的抗战部属、革命学生。”文章强调左权“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时代,这成为他以后近十年政治生活中的准绳。他之牺牲,证明他无愧于他所信仰者,而且足以为党之模范”。6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周恩来的这篇文章。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黄埔系军人发扬了爱国、革命的光荣传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黄埔因素无疑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地址:https://paper.tuanjiewang.cn/tjb/h5/html5/2025-08/21/content_143997_2537637.htm?sn=d05969d73ab7ed9f&ts=1755727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