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决赛夏令营开营他们为世纪广场设计奋斗一夏天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08-20浏览次数:161

来源:青年报 2019年8月20日 04版 青年 整版报道

标题: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决赛夏令营开营他们为世纪广场设计奋斗一夏天

记者:周胜洁


上海师范大学队。青年报记者 吴恺 实习生 潘怡静 摄


长三角青年畅想的南京路世纪广场的未来模样,很快就将揭晓。昨天,为期一周的“筑梦上海 青春畅想”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决赛夏令营在同济大学开营。活动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团委承办。一场郑时龄院士讲座,大咖云集的高峰论坛,参访设计研究院,参加最终决赛答辩,来自长三角地区的32支入围决赛团队带着他们的作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展现新时代上海风貌和上海城市精神,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青春力量。

■高峰论坛

大咖云集为地标设计大赛建言献策

昨天,“筑梦上海 青春畅想”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高峰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论坛以“共享·共担·共创”为主题,聚焦上海。多名建筑设计研究专家、学者和来自各大高校的参赛者齐聚同济大学,通过城市主题演讲及城市管理圆桌会议创新交流,相互合作,为上海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言献策。

“年轻人的活力可能很难和固态的建筑联系到一起。然而,年轻的城市设计者就是这二者的完美结合。历史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其中共享、共担、共创。”主持人袁岳开场便指出青年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主题演讲环节,来自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管理处的金岚,作了题为《“上海2035”——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演讲。她表示在长三角城市群层面,要突出上海区域引领意识。在分析全球城市发展趋势时,金岚指出上海在经济指标、文化交往指数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环境可持续、宜居魅力指数上还需提高。她说:“上海必须补好发展的短板,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文化视作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和核心的资源,提升发展‘软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彭勃在《城市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指出了流动社会、风险社会给上海带了的新挑战。对于政府治理精细化的问题,他分享了几个经典的案例包括管理缝隙、管理盲点、复杂议题等方面。他总结道:“城市治理路径需要考虑基本公共产品与顶层设计。城市治理需要建立一个命运共同体,要重新认识社会。”

“讲到上海,可能大家第一个感觉就是陆家嘴的繁华景象。但是第一个画面闪现过后,上海浓厚的历史感马上会进入所有人的脑海。”来自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文化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寄珂作了题为《融入城市记忆的城市地标再利用》的主题演讲。刘寄珂认为,历史建筑在上海文化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对于地标设计者来说,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绕不开的。此外,文物建筑的改造是一个城市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在随后的圆桌会议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向参赛者们分享了连云港海州古城设计项目,介绍了古城复兴的思想和理念,以白虎商城为例解释如何通过激烈的冲突来展示时代的理念。“新旧共生”四个字是张力为在场同学们总结出的经验。“年轻的设计师要大胆创新,现在有先进的营造方式和技术手段,何必要做一个和原来的一模一样的建筑呢?创新也可以是致敬,前提是尺度不要过于夸张。”

“对于那些还没走出校园的设计者,我们要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当然身为年轻人,还是要创新。”张力寄语道。

最后,来自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宁波大学和安徽建筑大学的学子们上台参与《青年·青春·城市》的议题,对话行业前辈,与来自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张力、张少森共同交流探讨。

■参赛选手

洪烨琳:带领00后团队奋战一夏

宁波大学“宁大创造”团队,6人,全都是“00后”。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对他们而言,是首次参与的赛事,也想努力拼一把。

决赛夏令营开营前是作品提交的最后阶段,团队成员们还在熬夜制作设计效果图,直到截止日中午才收工。

这支队伍里,有来过几次南京路步行街的学生,也有从未来过的学生,作为队长,宁波大学建筑专业的洪烨琳对步行街的感情则更深厚。

洪烨琳的童年在上海虹口区度过,老弄堂里冬天缺少洗澡设备,他们每周都会去南京路附近姑妈家。那时,南京路步行街对她来说就是“人多、繁华”。到了周末,奶奶还会带她逛离世纪广场不远的第一食品商店,买弹珠糖、软糖。

要对上海这一地标进行重塑设计,全“00后”团队从南京路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再进行整体设计。洪烨琳参与了前期调研,最终将各种问题归为历史文化氛围欠缺、广场功能稍显单一等三大类。“我们想重塑历史文化氛围,营造科技氛围,提升南京路经济活力。”

经历了头脑风暴,以及将想法落地的实践,他们想为广场增加圆形观众席,周边增设地下车道用来分离人流和车流,让电力黄包车代替如今步行街上运行的铛铛车,对广场附近的天津路进行商业改造,打造成文创小众潮牌店。此外他们还打算增加互动设施,“想在南京路上增设一些3D全息投影灯,结合节假日变换不同内容,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沉浸感。”

相比一些团队中不乏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洪烨琳觉得他们团队有不少欠缺,比如电脑制图能力欠佳,组队方面经验不足,任务分配不均,但作为“00后”的他们,也想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上海打造“四大品牌”出一份力。

李雍:曾经消防员如今建模师

大一结束后参军入伍,成为守护嘉定安全的消防兵,如今重回学校,继续研修环境艺术设计,21岁的李雍是上海师范大学学生,此次与同学5人组成左脚设计团队,成为此次大赛进入决赛的32支队伍之一。

他介绍,团队经过前期走访发现,南京路世纪广场空间感比较单一,他们围绕着“城市之眼”概念,将世纪广场周边区域由单一高度划分为四个高度,广场上计划增加一座高约30米的城市之眼瞭望塔,当广场灯带亮起时,俯瞰整个广场形成上海地图,一侧设计黄浦江形态的下沉式绿化带,周边的步行街上搭建玻璃栈道,让铛铛车在玻璃栈道上通行,以此将车流和人流分开,“这样可以更多视角、更多高度看上海,让世纪广场和步行街拥有自己的IP地标。”

从设想到实践并不容易,团队成员暑期都有实习,整个暑假他们只能用空闲时间一起设计琢磨,李雍也不例外。身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他,此次成为建模师,为广场周边的建筑一一进行3D建模,并进行渲染,呈现最好的效果图。他在建模的同时,还将周边建筑的大型广告牌换成了液晶屏,进行流动式播放,营造广场周边的丰富性。

如今坐在电脑前建模的李雍,其实一年前还是一名出入火场的消防兵。当年考入大学后,李雍发现自己跑1000米都吃力,体质很弱,正巧看到征兵信息的他,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消防兵,守护上海嘉定的消防安全。李雍觉得,曾经作为消防员的他,是在为保障上海城市安全贡献力量,如今回归校园的他,能够参加此次大赛,是在为上海的未来发展出力,“能用自己的专业力量参与地标设计大赛,塑造城市名片,我很自豪。”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9-08/20/content_9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