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国外资银行百年史(1845-1949)》在沪举办新书发布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0-11浏览次数:85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1日

标题:《中国外资银行百年史(1845-1949)》在沪举办新书发布会

记者:颜维琦


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宋佩玉撰写的《中国外资银行百年史(1845-1949)》日前在沪举办新书发布会,国际金融史工作坊在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承办,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40位学者出席。

发布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苏智良教授主持,远东出版社社长曹建编审、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董丽敏教授、历史系系主任徐茂明教授致辞。

曹建介绍,宋佩玉教授的新书《中国外资银行百年史(1845-1949)》已列为2022年度“上海市重点图书”,出版以来多次进入新书榜的前50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资料详实、研究深入。特别是原始档案资料非常丰富,生动分析了外资银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等,为读者厘清了金融与实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刻画出外资银行在华百年兴衰史;二是方法创新、结论全面。通过历史资料和金融学理论充分结合,阐释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有力提升了外资银行在金融史领域的研究地位;三是论述有力、表现丰富。文字功底强,行文流畅,逻辑清晰,收录了多家典藏机构的外资银行图片70余张,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认为,此次国际金融史工作坊聚焦全球金融史,从宋佩玉教授的这本新书出发,可以深入讨论学校的学科发展能否有新的增长点,能否实现跨学科发展。希望相关学者把握机会,推动学校国际金融史研究领域的发展,拓宽学科发展的思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徐茂明认为,银行作为西方制度,进入中国社会,首先是和中国的政治、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往的研究大家可能关注到了这一点。那么,银行和普通人、普通大众的生活关联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纳入到我们的视野?关于这样专门的研究,将来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际金融史工作坊由复旦大学吴景平教授主持。河北师范大学戴建兵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贺水金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侯中军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新宽教授、上海市档案馆何品副研究馆员、上海市档案馆彭晓亮研究馆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蒋杰副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徐昂助理研究员等作了发言。

该书作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宋佩玉分享了写作缘起。她说,如果从国际金融史为研究角度考察,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首先,需要不断挖掘核心史料,对于与外资银行与近代中国相关的关键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机构的档案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次,从外资银行发行钞票的角度而言,外钞何时成为民族主义抨击的对象,需要原始文献资料予以支撑,才能厘清资本—帝国主义、现代化、两半社会等重要概念的发展与流变;第三,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而言,近代中国金融监管引起了学术界较多的关注,主要集中于近代华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监管,对于外资银行监管研究相对较少;第四,从全球化视野中看金融史,自从威尼斯发行政府军事公债之后,中国和西方就走向了金融的大分流。1877年,汇丰银行承销了金额为500万两白银的中国政府首次国际融资,标志着中国政府与西方式主权债券重新连接起来,这可以算是金融的大合流。不仅是国际融资,还有国际汇兑等问题,实际都存在着中国金融汇入全球化的问题。国际融资、国际汇兑何以可能,如何进行,这些细节的讨论是国际金融史的本质所在,但研究远远不够。希望此书的出版可以促进中国金融史的发展,也使中国金融史研究能有一个契机与国际金融史接轨,在全球化视野下,讨论近代中国与世界。



链接地址:《中国外资银行百年史(1845-1949)》在沪举办新书发布会 (gmdaily.cn)